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昌鐘鼓樓
  永昌鐘鼓樓,又名聲教樓,位于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中四街交匯之處。建于明神宗萬歷十五年(1587年)。鐘鼓樓東西寬22米,南北長23米,分樓閣和樓臺兩部分。臺基邊寬22米,高7.2米,通高24.5米;樓閣重檐廡殿頂共二層三檐,下層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四面置格扇門,門左右置楹窗,斗拱為雙翹無昂,共五踩,卷剎弧線。上層屋檐及檐柱向內(nèi)緊收,面闊仍同下層。最上層為屋頂,上置寶頂。樓臺以夯土板筑,四周包磚,兩道拱門縱橫其中,通達四街。樓體四面各懸巨匾三塊,匾文為“麗日摩云”,“民淳俗美”,“金闕迎恩”,(東上、中、下);“文運天開”,“魁壁聯(lián)輝”,“云錦天香”(南上、中、下);“中天一柱”,“懷柔西域”,…[詳細]
延恩寺塔
  延恩寺塔,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袇^(qū)東寶塔梁上。建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正德十年(1515年)、天啟七年(1627年)及1985年重修。該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石質(zhì)塔基,通高33.5米,底座用長36.64米。第一層朝南開券門,門楣上方嵌有楷書“大明”匾額。從第二層起,四面開門龕,有仿木窗欞、圍欄、斗拱。琉璃瓦蓋頂為覆盆式,頂端立有小鐵塔一座,形體與主塔相仿。2006年5月,延恩寺塔作為明代的古建筑,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張掖會館
  張掖會館位于甘肅張掖市甘州區(qū),聳立在著名的大佛寺旁,是清朝時期山西、陜西商人在張掖經(jīng)商期間所建的活動場所。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會館是一個集山門、高閣、戲樓、看臺、牌坊、鐘樓為一體的建筑群。分為前后兩個院落,山門內(nèi)前院南北構(gòu)成為對稱的看樓各7間,牌坊后的南北兩面各排列5間廂房。布局嚴整,錯落有致。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牌坊,鐘鼓樓,大殿,配殿,廂房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木牌坊為四柱三門,正樓大、左右次樓小,總面寬11.2米,歇山式頂,券口上雕刻二龍戲珠、大象、海馬、麒麟,神態(tài)生動,正樓正面刻行書“福陰蘇山”,背刻“膏流瀚海”,…[詳細]
格薩爾三十大將軍靈塔和達那寺
  格薩爾三十大將軍靈塔和達那寺位于青海省玉樹州囊謙縣吉曲、尕水、吉尼賽三鄉(xiāng)交界達那山腰。達那寺,藏語全稱為“達那僧格南宗”,漢譯為馬耳獅子天堡。因為坐落處有一巖山,形狀酷似馬的耳朵得名。達那寺大約始建于公元三、四世紀,那時是苯教寺院,在南宋時期改奉葉巴噶舉派,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由藏傳佛教著名高僧帕竹噶舉創(chuàng)始人帕摩竹巴的高徒桑吉葉巴·意西澤巴創(chuàng)建。達那寺現(xiàn)在屬于噶舉派寺院,俗稱白教。噶舉派是所有藏傳佛教中派系傳承發(fā)展最多的一派,有四大派八小派之稱。而達那寺是八小派中現(xiàn)今唯一一座葉巴噶舉寺院。達那寺現(xiàn)存石木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堂一座,高22米,占地44平方米,二層,藏平頂式帕摩竹巴靈塔殿一座及葉巴殿、僧…[詳細]
卻藏寺
  卻藏寺卻藏寺位于互助縣18公里處,距青海省會西寧58公里。周圍四面大山環(huán)抱。整個山勢,就像盤龍繞臥。左有鳳凰山,前有獅子山,山上松柏蒼翠,寺前良田千畝一片翠綠。卻藏寺由一世卻藏南杰班覺始建于清朝順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清朝雍正元年因為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毀壞,以后又重建。1985年常住寺僧150余人。寺院有大小經(jīng)堂和千佛殿,并有卻藏、章嘉、賽赤、歸化、蓮花、阿群、夏日等-的“拉讓”(-住的地方)建筑宏偉,主要建筑物釋迦千佛殿高三層,九十九間。全寺有顯宗、時輪學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扎倉教程,并在扎倉內(nèi)設(shè)有本寺“卻藏康村”,F(xiàn)在的主持是六世-羅桑丹貝旺秀![詳細]
承天寺塔
  在銀川古城西南部,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寺內(nèi)中間一座聳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人稱“西塔”。這是寧夏現(xiàn)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承天寺,寺門朝東開啟,院內(nèi)現(xiàn)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韋馱殿、臥佛殿。韋馱、臥佛二殿兩側(cè)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之間,以重檐磚雕垂花門和圍墻連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與佛塔同建在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外院院落寬闊,古樹參天,松柏長青,肅穆寧靜。承天寺塔為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還高0.5米。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臺基上。塔門面東,可通過4.8米的券道進入塔室。塔室呈方形空間,室內(nèi)各層為木板樓層結(jié)構(gòu)…[詳細]
董府
  董府,位于小壩東南28公里的峽口鎮(zhèn)任橋村,是清光緒年間的光祿大夫(正一品)、太子少保董福祥的宅第,故稱“宮保府”。此府動工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落成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用銀數(shù)十萬兩,用工二三百萬個,耗糧五百萬斤。其內(nèi)寨、外寨共占地3000畝。建筑材料精心選用,匯集川、陜等地的能工巧匠進行建造,為我國傳統(tǒng)磚木斗拱結(jié)構(gòu),運用彩、繪、雕、刻、塑等手法,又以匾、題、畫點綴裝飾。府形為堡寨,坐西向東,規(guī)模宏大,格調(diào)講究,布局嚴謹,工藝精湛,是較具代表性的明、清四合院式建筑群,也是寧夏現(xiàn)存最大的堡寨,已被列為寧夏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寨墻早已被毀。內(nèi)寨墻東西長122米,南北寬112米…[詳細]
靖遠寺
  靖遠寺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城西6公里的孫扎齊牛錄鄉(xiāng),建于1892年,是清代伊犁八大-廟中較有影響的寺廟之一,現(xiàn)為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整個寺廟對稱成比例布局的樓臺錯落有致,古樸自然,是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融合的縮影,充分體現(xiàn)了錫伯族人民的建筑藝術(shù),也是錫伯族與各兄弟民族保衛(wèi)邊疆、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實物見證。靖遠寺規(guī)模宏偉壯觀,建筑面積為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高大圍墻,山門前有磚雕影壁,正門上方刻有錫、 漢文“靖遠寺”大金字,筆法工整,蒼勁有力,庭院寬闊幽靜,連接各殿房的路面皆為磚鋪,靖遠寺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布局對稱,工程精細,雕梁畫棟,異角飛檐,…[詳細]
京杭大運河
  導 游 沿線的林泉祠園、米市貨棧、古墩風情、南禪塔影、古橋情韻、老街民宅等,構(gòu)成一幅江南名城的歷史畫廊,被海外游客譽為“神奇的東方之旅”。 提醒:每逢雙休日、節(jié)假日的上午8:30,下午1:00,在錫山碼頭有定班船游覽古運河,時間1小時15分鐘,票價每位10元。無錫市區(qū)公交501路可達清名橋!   介 紹 京杭大運河是與萬里長城齊名的中國奇觀,已有2500多年歷史。橫貫于無錫市的古運河段以吳橋經(jīng)西水墩、南門至清名橋這長約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鄉(xiāng)風情。清名橋位于南門外的古運河與伯瀆港交會處,是古運河無錫段的最佳景點。江蘇無錫…[詳細]
千像寺造像
  千像寺石刻在薊縣盤山千像寺北山坡。相傳唐代一尊者從遠方挈杖來此,忽見山巖下澄泉池旁有千僧洗缽,近觀瞬而沒之。尊者在此建寺,并于山坡澗石上按所見千僧刊刻千佛像,F(xiàn)存線刻佛像數(shù)百尊,分立式和跌坐兩類,2~4尊為一組。立佛頭頂發(fā)髻,面像豐腴,足踏蓮花,高1.5米,寬0.44至0.49米坐佛高1.3米,蓮座寬1.09米。具唐代造像風格,為天津地區(qū)僅存的摩崖石刻![詳細]
五禮記碑
  五禮記碑俗稱五禮碑,位于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趙佶)于大觀二年(1108年)所作《五禮新議》,故又稱“御制大觀五禮之記”碑。該碑刻立于唐開成五年(840年),原為唐魏博節(jié)度使何進滔碑,由柳公權(quán)撰并書丹。宋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為了維護何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把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兇禮等五禮作為一代之制,寫有“五禮新議,并傳詔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頒于天下奉行,其不奉行者論罪。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立碑,因無碑石,毀唐何進滔德政碑,將其唐代碑文磨掉,改刻為“五禮記碑”,側(cè)面仍殘存柳公權(quán)字跡。五禮記碑石灰石質(zhì)結(jié)構(gòu),自下而上,由基石、龜趺、碑身、碑額四…[詳細]
宋璟碑
  宋璟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臺市南郊五公里處的東戶鄉(xiāng)中學校園內(nèi)。因碑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撰,故亦稱顏魯公碑。碑體高289.5公分,寬149公分,側(cè)42.5公分。半圓形碑首,浮雕纏尾四龍,矯健雄渾。方形碑額,正中篆書陰文“大唐故尚書右丞相贈太尉文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個大字。原有仰首贔屃碑座,上刻褡褳花紋,莊嚴穩(wěn)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體盈寸,洋洋三千余言,盡述宋璟“歷仕三朝,剛直不阿”的榮耀事跡。碑文題后結(jié)銜:“金紫光祿大夫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772年)九月,系宋璟之孫宋儼為“追念祖父德業(yè)”所建。宋儼是宋璟第七子宋華之子,建碑時正任蘇…[詳細]
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
  盧龍陀羅尼經(jīng)幢盧龍陀羅尼經(jīng)幢座落在盧龍縣城內(nèi)南門里十字路口處,東、南、西三面皆是水泥街道路面,北面是土質(zhì)街道路面。盧龍縣陀羅尼經(jīng)幢為八棱多據(jù)《平州石幢記》載,石刻經(jīng)幢為唐儀鳳年間始建。后于“正隆四年五月二十日遭風雷暴至仆之于地”,F(xiàn)存石幛為金大定九年(1169)興工重建,十一年落成,奇巧之勢,十倍于前。經(jīng)幢的第四節(jié)刻有《重修北平石幢記》,結(jié)尾落款刻有“大明萬歷二十八年歲次庚子十一月初一日立”的字樣。此即說明在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曾對盧龍陀羅尼經(jīng)幢進行過重修,具體修繕情況不詳。在經(jīng)幢臺基東面正中一塊石灰石質(zhì)的欄板的左右兩側(cè)位置上分別刻有“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七月闔會公二”、…[詳細]
羊頭山石窟
  羊頭山石窟(第六批國保)時代:南北朝至唐地址:高平市城東北17公里的羊頭山南麓羊頭山亦稱首羊山,所謂“嶺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數(shù)十里”是也。地處潞、澤兩郡,長子、長治、高平三縣、市的交界處,相傳為神農(nóng)得嘉禾之地。羊頭山是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寺院、石窟等建筑成組成群地散存于山上。山腳下為中清化寺,亦名蓮花池、六名寺。山腰為上清化寺,現(xiàn)不存,遺址可見唐代基址及石佛像三尊,其建筑規(guī)模宏大。山腰至山頂共計有40余洞窟,雕鑿于大型的砂巖上,洞窟大小不一,平面多為方形,一般為一石一窟,個別有一石二窟或三窟不等。其中第六窟最大。石窟內(nèi)龕面整齊,四面滿雕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菩薩。洞外有許多…[詳細]
碧落寺
  碧落寺(第六批國保)時代:南北朝至民國地址:澤州縣巴公鎮(zhèn)南連氏村創(chuàng)建于北朝時期,后經(jīng)多次鼎新擴建,名列古澤州四大古寺之首,其“碧落臥云”為古澤州八景第一景,F(xiàn)存北齊石窟一座、唐代石窟兩座。唐代及武周石龕10余龕、明代古橋兩座。北魏至民國歷代摩崖題記、碑刻百余方,F(xiàn)存最早為一方“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的摩崖題記。碧落寺古建筑保存不多,且多為清代建筑。石窟分布在山崖間,東西走向。西窟為“大齊武平七年”開鑿,內(nèi)雕佛、菩薩、弟子、供養(yǎng)人等;中窟開鑿于初唐,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東窟鑿于唐代中晚期,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共有小龕64個,大小雕像102尊。雕工洗煉,雋秀精美。…[詳細]
金燈寺石窟
  金燈寺石窟金燈寺石窟(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平順縣杏城鎮(zhèn)背泉村東的林慮山巔著名的石窟寺院—金燈寺坐落在陡崖之上。這里地勢險峻、草木稀疏、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寺院順著山巔自然走勢而開鑿,跨越明弘治到嘉靖,歷時60余年終成氣候。金燈寺建筑群,現(xiàn)存殿堂多具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由于北依陡崖,南臨深谷,建成由東而西七個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體。其中最具特色的殿宇當屬水陸殿,殿內(nèi)上置平頂天花,雕方形藻井,下為清瑩的池水,池上鑿有田字形石橋,連接左右壁、窟門及扇面墻前后約50厘米寬的臺階,迎面高高的蓮臺上,神志雄偉的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左文殊右普賢神靈活現(xiàn)。殿中約有90幅浮雕壁畫頗為美觀齊整。石窟是金…[詳細]
陰山巖畫
  陰山巖畫陰山巖畫位于磴口縣沙金蘇木境內(nèi)。大都是由原始部落和匈奴、敕勒、突厥、黨項、蒙古等各族獵人和游牧人刻磨在山巖上的石巖畫。最早產(chǎn)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jù)專家考證,此處共發(fā)現(xiàn)一萬余幅,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shù)畫廊之一。東西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橫亙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中南部,它的南北草原廣闊,氣候條件宜人,是一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我國北方許多游牧民族,諸如: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紇)、敕勒、黨項、契丹、鬼方、山戎、蒙古等都有相繼在這里生活過,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近年來,在陰山山脈西段狼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燦爛古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巖畫。巖畫,顧名思義就是雕鑿或繪畫在巖石上的圖像…[詳細]
真寂之寺石窟
  真寂之寺石窟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查干哈達鄉(xiāng),原稱“后召廟石窟寺”,始鑿于遼。1974年修繕石窟前-廟屋頂時,在中窟門楣上發(fā)現(xiàn)陰刻“真寂之寺”四字,知遼代稱為真寂寺。石窟開鑿在一座俗稱“桃石山”的峭壁上,有南、中、北3個洞窟,坐西朝東,窟前是清代-教寺院善福寺,善福寺大殿南北長23米,寬6米,直接依附石窟而建。中窟規(guī)模較大,窟門內(nèi)側(cè)雕金剛力士像,窟內(nèi)有主尊為釋迦涅架像,兩側(cè)立有舉哀菩薩及弟子17尊。南窟窟門兩側(cè)各雕金剛力士像,窟內(nèi)坐佛1尊,佛像前左右側(cè)分別為普賢菩薩騎象和文殊菩薩騎獅像。北窟分內(nèi)、外二室?邇(nèi)浮雕坐佛、弟子、菩薩、供養(yǎng)人及天王像。桃石山南側(cè)山谷巖壁有金剛力士浮雕。南側(cè)和…[詳細]
阿什哈達摩崖
  阿什哈達摩崖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東南15公里阿什哈達屯松花江北岸山上,為明代兩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斷崖絕壁上,坐北朝南,其下臨江,距水面高約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寬70厘米,刻字3行。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處,坐東向西。摩崖文字周圍有一上圓下方碑形刻線,中高122厘米,兩側(cè)高108厘米,上寬61厘米,下寬62厘米,正書豎刻文字7行。碑文記述了明遼東部指揮使劉濟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軍至此。第一次時修建龍王廟,第三次兼任造船總兵官又重修龍王廟!睹鲗嶄洝肪90載:“比進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干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lǐng)軍松花江造船運糧。今…[詳細]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天下第二泉指的惠山腳下的二泉。該泉相傳為唐大歷年間無錫令敬澄開鑿,因僧人惠照在此居住,故名惠山泉。惠山有九龍十三泉,二泉最負盛名。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為泉源所在,水質(zhì)最好。中池為方形,緊靠上池。據(jù)《惠山記》載:“活水細流,澄澈可愛!眱沙囟际鞘,青石圍欄,上池四周石欄磨得十分光滑,特別是提腳踩的位置,石欄深陷成幾個缺口,是近千年以來,人們?nèi)∪蟛璧募o錄。下池最大,為長方形,鑿于北宋明道年間,池縱約7米,橫10米,深約0.33米,位于漪瀾堂下。每年秋季陰歷七月半的晚上,皓月就會倒映在池中,形成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間所鑿石螭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