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新建路,北倚古城墻與富屯溪,是閩北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
嘉靖《邵武府志》載:寶嚴寺始建于唐大順元年(890年),當時名為“興會寺”。五代后梁貞明元年(915年)改名“再興寺”。后梁龍德元年(921年)改名“太平興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寶嚴寺”。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與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兩度重建。大殿大梁上尚有“旨大明嘉靖拾貳年癸已歲貳月貳拾貳日已卯吉時重新鼎建”和“上祝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題記。
寶嚴寺造型別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雙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5間,計400平方米。斗拱呈蓮花拱托,全部采用拼合梁袱,柱頭輔作用直昂,外檐補間斗拱里轉(zhuǎn)用上昂。梁袱、斗拱上彩繪人物、龍鳳、花草圖案仍清晰艷麗,是明代名畫家嚴宗儒、上官伯達手跡。蓮花柱礎(chǔ),部分杉木柱及前檐梁袱保持宋代建筑風格,斗拱和主要梁袱結(jié)構(gòu)則為明代改建。因此,該寺是研究閩北地區(qū)唐、宋、元、明四朝建筑風格過渡的僅存實物例證。
寶嚴寺現(xiàn)已辟為邵武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