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津廣播電臺戰(zhàn)備臺舊址位于天津市薊縣下營鎮(zhèn)青山嶺村,年代為1966年。位于青山嶺旅游度假區(qū)東山山腰處,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出資建設(4708部隊建設),于1966年12月開始動工,4年后完成全部工程。作為天津市人民廣播電臺的戰(zhàn)備洞由部隊負責保衛(wèi)。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中央文化部靜海五七干校舊址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靜?h團泊洼。中央文化部靜!拔迤吒尚,由八個協(xié)會和戲曲研究室、電影劇本創(chuàng)研室、音樂出版社、音樂研究所等十二個文藝單位的七百余人組成。970年9月由寶坻遷至靜海團泊洼。當時有學員627名,知識青年57名。學員均是享譽全國,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均被定為政治或歷史問題。這些著名藝術家在靜海團泊洼“五七”干校生活了五年,當時學員條件比較艱苦,四人居住一屋,……[詳細] |
![]() | 唐官屯鐵橋位于天津市靜?h唐官屯燒窯盆村南8里,年代為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宣統(tǒng)元年(1909)建,架于馬廠減河上游,是津浦鐵路旁的人行橋(疑始為津浦鐵路上的鐵路橋,后因鐵路改道而廢棄成為人行橋)。鋼架,橋面鋪木板,全長40米,寬4米。橋兩端為水泥橋墩,平架兩根鋼梁,兩側立高4米的三角形鋼架,構成方形框架。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唐官屯火車站,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隸屬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滄州車務段管轄,F(xiàn)為三等站。唐官屯站站場規(guī)模為2臺6線,1個側式站臺,1個島式站臺(兩個站臺均有柱雨棚),3條到發(fā)線,3條正線![詳細] |
![]() | 孫氏宗祠,是靜海縣臺頭鎮(zhèn)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列入第四批天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歷經八十多年的風吹雨淋,目前仍保存完好。據(jù)孫氏族譜記載,明朝永樂年間,始祖孫顯義從襄陽府泗水縣大理村遷至黃岔村定居以來,至今已600多年,傳32世。目前有800余戶、3000多人。孫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新中國成立后為供銷社所借用。1998年,歷時三個月的維修,維修后的孫氏宗祠,修舊如舊,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厚重、……[詳細] |
![]() | 九宣閘,位于天津市靜海區(qū)靳官屯馬廠減河首端,主要分泄南運河洪水,經馬廠減河導洪入海。同時,作為引黃濟津入津的第一站,承擔著引黃應急調水的重要任務。為解決天津市用水,該閘曾多次在引黃濟津中擔負引黃輸水任務。該閘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曾多次進行改造。是天津水利史上較早建筑的水閘,除閘門和啟閉設備做了更新?lián)Q代以外,其它建筑均為原建筑物,且還在運用。該閘在中國近代水利科學技術水平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詳細] |
![]() | 靜;疖囌臼冀ㄓ1910年。靜海站的百年鐵路工業(yè)遺存建筑群落、靜海站站史室會同正在使用中的現(xiàn)代化鐵路裝備,構成了一個正在運營之中的“鐵道博物館”,記述著靜海站的前世與今生。1907年12月,清廷與英德銀行簽訂了津浦鐵路借款合同。1908年6月,津浦鐵路開工修建。同年,津浦鐵路展筑至靜海,修建了靜海站。靜海站由德國工程師設計建造,只有到發(fā)線股道2條、側線股道1條、旅客站臺2座、旅客平交道口1處、站房……[詳細] |
![]() | 運河上唯一老木橋:獨流木橋這座橋位于靜海區(qū)獨流鎮(zhèn)興業(yè)大街,是運河上唯一一座老木橋。這里的老居民說,幾十年前的南運河是一條很寬的河流,河面上每天都有船只來來往往,獨流鎮(zhèn)也因此變得熱鬧。這座橋建于民國時期,長31.8米,寬5米,為木質結構。橋兩側有19根護欄,材質均為黃花松。橋面鋪有瀝青路面,下面有5個橋墩。由于年代久遠,風雨腐蝕,木質已見腐朽。護欄原來涂有綠色油漆,近期對其進行了修復。老橋無法再承載……[詳細] |
![]() | 亞細亞火油公司塘沽油庫舊址位于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三槐路86號,年代為1915年。建于1915年的亞細亞火油公司塘沽油庫,是英國、荷蘭兩國在中國石油產品貿易的專門轉運經營機構,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是近代天津被迫開埠的產物及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滲透和掠奪的歷史見證,為塘沽近代重要歷史遺存。資料顯示,1903年6月29日,荷蘭皇家公司和英國殼牌兩家公司聯(lián)合出資在倫敦組建亞細亞火油公司,1915年建塘沽……[詳細] |
![]() | 海河防潮閘位于天津市塘沽區(qū)海河入海口處,是一座泄洪、擋潮、蓄淡、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閘工程。其主要功能是將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五大水系在天津匯流后的部分洪水經海河干流宣泄入海,并具有防洪排瀝、擋潮、蓄淡之功能,是海河干流重要的水利控制工程。工程建成以來,擔負著天津市排瀝、工農業(yè)生產及生活用水,對天津市的經濟建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歷史最大洪水:1963年8月28日洪水最大實測流量為……[詳細] |
![]() | 直隸全省內河行輪董事局舊址位于天津市紅橋區(qū)西沽小辛莊街19號,年代為1914年。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位于海河的起點,即子牙河、南運河與海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岸上。這座碑的18米高的大理石三角形碑座上,聳立著用漢白玉雕刻的婦女形象。婦女面帶慈容,懷抱嬰兒,左手伸掌托天,面向海河,注視水面,似乎在凝思著海河的今昔。碑座面向子牙河和南運河的兩側花崗巖石上,分別刻著鄧小平1986年8月20日親筆題寫的“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9個大字。在碑的背后,離碑座十多步遠的半園形水泥圍墻上,嵌有碑文,……[詳細] |
![]() | 鈴鐺閣位于紅橋區(qū)南部,在西北城角,鈴鐺閣大街東端南側,其原址現(xiàn)為鈴鐺閣中學。鈴鐺閣始建于明萬歷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經閣。主體建筑兩層,磚木結構,雕梁畫棟,莊嚴古樸。0-頂部屋脊房椽頂端系掛銅鈴百余個,清風吹拂,鈴聲悅耳,距離0-二三里的人們都可聆聽。天津民間流傳俗語:“天津衛(wèi)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gǎo)!痹谄胀ㄊ忻竦目谡Z中,“鈴鐺閣”大有名氣,而“藏經閣”這個正式名稱卻無人知曉……[詳細] |
![]() | 王卓然舊居位于博愛道23號,二層磚木結構,簡樸素雅,歐式樓房。1928年7月末,王卓然從歐美回到沈陽,此時的張學良正在廣攬人才,勵精圖治。聽說在歐美留學的王卓然剛剛歸國,張學良立刻約見懇談。王卓然與少帥之間的友誼就從那一年開始了。1929年1月里一個早晨,王卓然按照排定的功課表,到“大帥府”教書。剛一進院內,就見到--的樣子,情形緊張。原來就在前一晚,張學良把東北保安司令部總參議楊宇霆與黑龍江省省……[詳細] |
![]() | 天津電話六局舊址位于天津市河北區(qū)月緯路11號,年代為1927年。2013年1月5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