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慶人民“二·二八”武裝起義紀念亭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德城街道辦香山公園環(huán)山公路路邊山腰處。1948年2月28日,中共德慶地方組織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部隊的援助下,成功發(fā)動德慶“二·二八”武裝起義,一舉攻下旺埠、高良、羅陽3個地方的國民黨據點,開倉濟貧。武裝起義震撼了整個西江流域,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人民的斗志。爾后,起義部隊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第二團。全體將士,英勇頑強,浴血……[詳細] |
![]() | 德慶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德慶縣德城鎮(zhèn)香山南麓睡牛山上。德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許多革命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立下了豐功偉績。1926年,中共廣東區(qū)委派高譽雄到德慶發(fā)展了第一批黨員,領導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動。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政變后,農-動遭到--,中共黨員高譽雄、孔炎亭、劉翰平、謝五昌等40多位先驅不幸遇害。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詳細] |
![]() | 德慶大寨鄉(xiāng)農民協會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zhèn)大寨村。1925年5月1日至9日,在廣州召開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廣東省農民協會執(zhí)行委員會。當時,德慶縣派出青年知識分子、正在廣州農-動講習所第四屆(1925年5月1日入學,同年9月1日畢業(yè))就學的德慶籍劉文燦旁聽了省農民代表大會,大會發(fā)表了《廣東省農民協會成立宣言》。這為德慶縣成立農民協會創(chuàng)造了更加有利的政治背景。1925年9月……[詳細] |
![]() | 中共西江特委德城黨員訓練班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德城鎮(zhèn)譚泉里45號。1940年8月,中共西江特委由肇慶遷至德慶。西江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廣東省委關于“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0-;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和“長期積蓄力量”的指示精神,為統(tǒng)--員思想,堅定信心,提高黨員的時事政治覺悟和黨的基礎知識,組織特委下轄的各工委的黨員領導干部在德慶舉辦了兩期西江特委黨員訓練班,參加每期培訓的有10多人……[詳細] |
![]() | 中共德慶三河支部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zhèn)太平田村。中共三河支部在黨的路線指引下,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在領導人民開展“抗山捐”斗爭中,經受了嚴峻考驗,鍛煉了黨員,提高了山區(qū)農民的覺悟,為以后的斗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中共三河支部還組織了三河農民鄉(xiāng)團武裝,建立了一支有30多人-的常備武裝隊伍,預備隊員有300多人,黎永欽為鄉(xiāng)團總指揮。這支農民鄉(xiāng)團武裝實際上是中共三河支部掌握的農民武裝力……[詳細] |
![]() | 中共西江特委機關駐德城舊址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德城鎮(zhèn)勝利東路110號。面對國民黨的--逆流,中國共產黨針鋒相對地提出堅持抗戰(zhàn)、團結進步的方針,要求黨組織轉入地下活動。對部份黨員實行轉移或調離原地。德慶黨組織根據新興白羊田會議關于“進一步鞏固組織轉遷農村”以教師職業(yè)保存力量;主動參加鄉(xiāng)村保甲政權、壯丁訓練及農村經濟工作的精神暫時轉入更隱蔽的活動階段。1939年12月,中共德慶縣工作委員會成立。下轄……[詳細] |
![]() | 羅陽炮樓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zhèn)羅陽村。1944年,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實施湘桂會戰(zhàn)第二期西進作戰(zhàn)計劃,駐守在廣東的日軍第23軍22師團和104師團以及海軍第二遣華艦隊,分三路沿西江水陸并進。1944年9月22日,德慶淪陷。中共黨員徐儒華當即從德城趕回高良旺埠村,召開中共黨員會議,建立平和鄉(xiāng)抗日自衛(wèi)中隊,徐儒華任總指揮,徐少雄為中隊長,黎煥寶,蘇文章為中隊長。發(fā)動族老捐-,聯系幫助馬圩誥贈成立……[詳細] |
![]() | 羅陽李光裕堂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zhèn)羅陽村。據村中老人回憶,光裕堂是在民國22年(1933年)由羅陽村人李寶霖興建。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中共德慶地方組織主要負責人陳家志的領導下,在“為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而奮斗”的偉大旗幟的指引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廣德懷部隊的支援下,1948年2月28日,成功舉行震撼西江中游的“德慶‘二·二八’武裝起義”。這次起義共奪取三個據點。一是智取旺埠據點;二……[詳細] |
![]() | 中共西江特委德城聯絡站舊址位于德慶縣德城鎮(zhèn)東豪東街43號,溫家大門樓東側。1940年8月,中共西江特委機關遷來德慶,在德城東豪東街建立“新記”聯絡站,由孔泉夫婦在“新記”店以經營煙果作掩護,做交通聯絡工作。聯絡站負責人鄧英華,負責接通德慶黨組織與西江特委機關的聯系。西江特委領導人梁嘉、梁威林等來德慶均是先由德城“新記”聯絡站接頭,然后與德慶黨組織接上關系的。西江特委在德慶開辦的兩期黨員訓練班,也是……[詳細] |
![]() | 綏賀支隊領導了綏江、賀江一帶包括四會、高要、廣寧、德慶一帶的中共地下黨組織,積極發(fā)展人民武裝力量,先后組建8個團級武裝開展游擊戰(zhàn)爭,指揮大小戰(zhàn)斗200余次,配合中共人民解放軍南下戰(zhàn)斗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譜寫了光輝篇章。德慶“二·二八”武裝起義后,中共綏江地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綏賀支隊機關及主力轉移到德慶高良與懷南一帶回旋。1948年4月,根據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成立中共綏……[詳細] |
![]() | 中共德慶地下黨小組舊址(斌山中學文武宮)斌山中學創(chuàng)建于1944年。1946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此建立了中共德慶地下黨小組,校長徐儒華同志擔任書記。中共德慶地下黨小組在校園內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教唱革命歌曲,積極鼓勵廣大師生投身革命。解放戰(zhàn)爭時期,馬圩斌山中學師生及家屬20人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們有的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有的留在敵占區(qū)從事地下工作。“把世界文明迎頭趕上去,將中華民族重新救起來”,……[詳細] |
![]() | 麗先談公祠位于官圩鎮(zhèn)金林村,建于清代。麗先談公祠為磚、木、石結構建筑,三進三開間,兩側建耳房。中堂前天井內有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廣東才子宋湘題書“柑羅園”石匾。麗先談公祠建筑規(guī)模大,有嶺南建筑特色,對研究清代嶺南建筑藝術有重要價值。1938年抗戰(zhàn)期間,肇慶中學曾遷址金林村辦學,以麗先談公祠作肇慶中學校本部,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2001年,麗先談公祠被公布為德慶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羅洪村現存的古建筑有莫氏大宗祠、履恕莫公祠、竹齋莫公祠、梅村莫公祠、敏齋莫公祠、堯夫莫公祠、雪峰莫公祠共7間。其中莫氏大宗祠建于明隆慶5年(15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面積527平方米;梅村莫公祠建于民國,面積140平方米;竹齋莫公祠建于清代中期,面積268平方米;敏齋莫公祠建于民國,面積130平方米;履恕莫公祠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面積328平方米。莫氏大宗祠是德慶……[詳細] |
![]() | 落雁山墓位于德慶縣馬圩鎮(zhèn)落雁山西坡。于1972年村民在該山打房基時發(fā)現,并進行發(fā)掘清理。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方向210°。分前后兩室:前室長1.15米,寬1.5米;后室長3.6米,寬1.5米。前室較后室深20厘米,底部有近圓形的土坑。直徑65厘米,深50厘米,坑內藏1個陶匏壺。出土的器物共19件,其中銅器15件,石器3件,陶器1件。大部分放置在后室,前室只有隨葬器物2件。這批出土器物,最具特色……[詳細] |
![]() | 大遼山墓群位于德慶縣城東大遼村,共3座,為東漢后期。一號墓于1975年發(fā)現,長方形土坑墓。墓底墊細砂,砂上鋪碎木炭,隨葬品置于碎木炭上,尸骨和葬具均腐朽。墓長2.8,寬2.2米。出土的陶器有罐、簋、鼎、壺、灶、屋、爐、珠等19件;銅器有劍、洗、壺、鏡、案等11件;裝飾品有銀環(huán)、銀指環(huán)、松香珠、瑪瑙珠等23件。此外,還有五銖錢260多枚,多數為剪輪五銖。其中價值較高的青銅劍,長104厘米。龍鳳魚蟲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