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堂三新堂屬五星村境內(nèi),現(xiàn)五星小學所在地,原名三新小學。該堂于1933年建造,屬大型四合院磚木結(jié)構(gòu)。中間是主堂前后沒有天井,四周則是房舍走廊。由新田村、湯家坊村、野陂垅村三村集資所建。當時設計構(gòu)造也是辦學堂所用,因三村同姓湯而取名“三新堂”。解放后至今,一直用于辦學用房。60年代初至70年代屬全鄉(xiāng)輔導完小。……[詳細] |
起龍閣南溪鄉(xiāng)錦溪村大屋場有一古建筑,取名“起龍閣”。明朝成化年間,龍伯開始創(chuàng)建,后由龍中武在嘉定年間完工。建起龍閣原因是大屋場姓龍,居住在木排形上,而對面村莊上垅村姓周所居地為白虎形,且建一庵,取名“多古靈”,大門兩邊各開有一園形窗,形似白虎開口。當時,大屋場為了抵銷龍虎相斗。所以,就由龍伯建起龍閣來對付上垅的“多古靈”![詳細] |
木天書舍在錦溪大屋場村邊有一高大的四合院建筑,石門之上有幾個醒目的大字“木天書舍”,據(jù)查證,木天書舍由龍姓龍叔昭在明朝期間所建、原取名“甘溪書舍”,后由龍殿兜在乾隆年間修建并創(chuàng)辦為“木天書舍”,其取名由來是木天署學士所居。民國年間辦“,木天學!保夥徘案臑椤案手裥W”,1954年由康聲濤將甘竹小學遷至五星村“三星堂”,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五星小學。其原因是當時各種意見,后經(jīng)縣文教局批準遷往三星堂辦輔導完……[詳細] |
泰和烈士紀念館位于泰和縣白鳳公園。泰和縣地處井岡山腳下,是第二次、第三次反“圍剿”斗爭的重要戰(zhàn)場,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戰(zhàn)斗生活,相繼發(fā)生了白云山戰(zhàn)斗、老營盤戰(zhàn)斗等重要戰(zhàn)斗。為紀念犧牲的5920名有名烈士和1萬余名無名烈士,泰和縣人民政府于1978年在縣城中心興建泰和烈士紀念館。2008年6月,遷至現(xiàn)址進行擴建,新館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建有紀念館、烈士陵園、……[詳細] |
蜀口生態(tài)島AAAA 蜀口生態(tài)島位于泰和縣馬市鎮(zhèn)、105國道旁,贛江、蜀水環(huán)抱成洲,是千里贛江上集“綠、古、藍”于一體的一顆生態(tài)明珠。整個島占地面積12.85平方公里,這里人文厚重、生態(tài)優(yōu)美、物產(chǎn)豐饒的蜀口洲發(fā)展旅游業(y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這里風景優(yōu)美。千里贛江側(cè)畔而過,與三面環(huán)繞的蜀水河,構(gòu)成四面親水的地理格局,全島森林覆蓋率達83%,島內(nèi)古木參天、綠樹成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樹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這是明代著名思……[詳細] |
金灘古林,即泰和麻州。地處塘洲鎮(zhèn)贛江之濱,是吉安市著名景點、江西省攝影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基地。因江水長年沖積,形成了許多地勢平坦的大草坪和水草豐茂的濕地。初夏時節(jié),草坪上綠草如茵,其間三三兩兩挺立的大樹枝影婆娑,濕地中水鳥嬉戲,白鷺紛飛,構(gòu)成一幅幅優(yōu)美的生態(tài)畫卷。金灘古林位于泰和縣塘洲鎮(zhèn)朱家村金灘自然村南面的贛江河畔,與泰和的歷史名勝“龍頭山狗子腦塔”隔江相望,當?shù)厝朔Q作麻州,這片古樟樹林面積約300多畝……[詳細] |
江畔村,古稱浮潭,位于泰和縣沿溪鎮(zhèn),肇始于北宋,興盛于明清,歷經(jīng)千年。古村江水環(huán)繞,綠樹掩映,村前有千畝草甸,村后青山為屏,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一個錯落有致、有山有水的美麗村莊。江畔村是一個悠久歷史的古村落,為千年歷史古村。村中至今保存有連片的60多棟明清建筑風格祠堂、書院、當房和民居,村周有古樟、古驛道、古渡、古堤、古碼頭、古戲臺、古碾房、古廟和古庵遺址,還有解放后的“合作社”、“糧站”和……[詳細] |
時代:五代地址: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槎灘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為南唐金陵監(jiān)察御使周矩父子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萬多畝糧田。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在主壩上的基角處,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筑壩材料,已阻水千年。這些紅石條分四五層壘疊筑起。浸于水中的紅石條有4米長,寬0.4米,厚約0.5米。據(jù)史料記載,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隨兒子周羨和女婿吉州刺史楊大中遷居泰和的萬……[詳細] |
泰和白鳳公園位于泰和縣中心城區(qū),景觀總面積:約41萬平方米。項目北面有縣城配套較好的凱萊酒店,東靠城市主干道--白鳳大道。泰和白鳳公園將打造成為集革命紀念、科普教育、游憩健身、觀光游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園。……[詳細] |
白口城遺址:位于泰和縣城西南3公里贛江南岸,城址面積23萬平方米,形狀呈倒梯形,分為內(nèi)外城。外城全長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損毀外,大部保存完好。內(nèi)城平面呈方形,處在城內(nèi)北側(cè),全長861米,面積4.3萬平方米。外城現(xiàn)存7處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處豁口可以肯定為城門。內(nèi)城為東、西北、南面3處豁口,均可確定為城門。西北角城門寬35米,其底基距贛江水面落差僅2米,贛水上漲時,河水可直接入城內(nèi),推……[詳細] |
楊士奇墓:位于上田鎮(zhèn)杏嶺村北山坡上,座西朝東,占地約7.5畝。墓封土高2.5米,直徑10米。墓前兩邊立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石旗桿。石像前有石牌坊,牌坊前有華表,華表前有碑亭,亭內(nèi)有明英宗御祭文。墓后豎有“盟碑”,正面楷書:“嗚呼!太師楊文貞之墓!北趁鏋槠渖胶喗。楊士奇(1365-1444),名寓,字士奇,號東里,泰和澄江鎮(zhèn)人。明初建文,經(jīng)舉薦入翰林充編修官,修《太祖實錄》。永樂十五年(1……[詳細] |
泰和龍頭山塔,也稱作鉤子腦塔,為貨真價實的明代建筑,有600多年歷史。為磚壁、空心、木板樓式結(jié)構(gòu),平面呈八邊形,底座徑寬約10米,周長24米,塔高36米,壁厚2.87米。塔共九層,下五層有拱門,上四層為實門。塔身各層用磚迭砌腰檐,檐下有斗拱,自底層可盤旋而上至塔頂。從塔窗可眺望遠景,俯瞰江流。整座古塔挺拔秀麗,氣勢恢宏,造形古樸,工藝精湛。該塔目前還可登臨,且塔壁厚重,堅固無比![詳細] |
快閣位于縣城泰和中學校園東南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初為奉祀觀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閣”。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縣令時.更名“快閣”。元豐年間。黃庭堅任縣宰時作“快閣詩”后,名聞天下。快閣占地400平方米,通高20米,磚木結(jié)構(gòu),三層翹角重檐,四周三米回廊。閣體負棟而立36根圓木柱.回廊有12根大紅米石柱。檐楔彩色蘺頭,梁雕翔龍舞鳳。青磚墁地,圖飾穹頂,頭覆瓷甌,角系銅鈴,花格窗欞,磚砌拱門……[詳細] |
老營盤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老營盤鎮(zhèn)政府附近。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時,黃公略率紅三軍、蕭克率江西紅軍獨立師在此進行狙擊戰(zhàn),1934年8月,陳毅路過此地,留下詩篇:“大戰(zhàn)當年血海翻,今朝獨上老營盤;呐_廢址無人識,—撫傷痕一泫然!睘榧o念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64年縣人民委員會,在此建革命烈士紀念碑。1988年重建,原-長張愛萍題詞:”萬古長青”![詳細] |
白云山戰(zhàn)斗指揮所:在縣城東南部紫瑤山附近,白云山西面的石巖下,原有一座古廟。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中,紅軍在此設立指揮所,毛澤東在此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并留有膾炙人口的著名詩詞:”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今于故址重新修復,建筑面積350平方米.內(nèi)設“白云山戰(zhàn)斗指揮所陳列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