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朔方郡故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區(qū)(臨河)及市西南磴口縣。故城遺址有數處,主要有磴口縣漢代朔方郡的臨戎縣、窳渾縣、三封縣三座故城,巴彥淖爾市區(qū)內的黃羊木頭城址和八一城址。臨戎故城在磴口北約25公里處的補隆淖鄉(xiāng)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墻分別長637.5米、620米,南、北墻均長450米。城墻用黃土夯筑,基寬約10米,殘高0.5~2米。南墻中部開門,城中部有長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鐵……[詳細] |
![]() | 馬鬃山石構墓群,位于中旗呼勒斯太蘇木達格圖嘎查北15公里的杭蓋戈壁馬鬃山地區(qū)希日楚魯山一帶。墓葬環(huán)希日楚魯山分布。地表可辨石堆、石板墓葬107座,分布面積達4平方公里,墓葬形制有方形、亞腰形、工字形、圓形、T字形,大小不一,是一處從青銅時代一直延續(xù)到漢代的規(guī)模宏大、分布集中、型制多樣的石構墓群。據悉,馬鬃山石構墓群于2008年“三普”調查時發(fā)現,2014年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沃野鎮(zhèn)故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山咀鎮(zhèn))蘇獨侖鄉(xiāng)東南5公里處,建于北魏。古城東西長1040米,南北寬680米。在其南墻東部還存有東西長約340米,南北寬約200米的外墻。城墻殘高0.5~1.3米。城內到處都有磚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蓮花紋瓦當,均屬北魏遺物。故城為中、東、西三城連城,呈“凸”字形。中城長而大,向南突出,東西寬375米,南北長600米;東城東西寬334米,南北長57……[詳細] |
![]() | 時代:元、明新忽熱古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西北1公里處,古城平面呈方形,邊長950余米,城墻為夯筑,四角外凸有角樓,墻外筑有馬面,南墻、東墻中部各設一城門,門外設甕城,城內外地表散見有大量陶片和瓦片。根據總體特征分析,其造筑年代應為元、明時期。該城址規(guī)模宏大,墻體保存較為完好,是已發(fā)現城址中最具典型的古代城池,具有極高的保護與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詳細] |
![]() | 陰山巖畫陰山巖畫位于磴口縣沙金蘇木境內。大都是由原始部落和匈奴、敕勒、突厥、黨項、蒙古等各族獵人和游牧人刻磨在山巖上的石巖畫。最早產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專家考證,此處共發(fā)現一萬余幅,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畫廊之一。東西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橫亙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中南部,它的南北草原廣闊,氣候條件宜人,是一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我國北方許多游牧民族,諸如: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紇)、敕勒、黨項……[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