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家莊遺址位于乳山市白沙灘鎮(zhèn)潘家莊村南500米處的一座山崗西坡上,東南約500米處有一條小河,一條南北向小路從遺址西部穿過。遺址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約11萬平方米,是1977年8月文物調查時發(fā)現的。1979年11月,北京大學考古研究所、煙臺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乳山縣圖書館又共同對該遺址進行了復查。2009年12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又進行復查,采集了部分標本。從采集的標本分析,……[詳細] |
![]() | 位于濟南市槐蔭區(qū)緯六路27號。始建于1919年,坐西面東,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前后兩座建筑,沿街主體建筑為營業(yè)、辦公等,磚石木結構大瓦頂,東西深12.6米,南北闊23.3米,建筑面積454平方米,主體兩層,局部三層(抬高的0-層)。平面呈凹字形,在凹進去的中間部分又突出去一個單層的門廊。門廊兩側的一層是連續(xù)的半圓券柱廊,白色的圓柱。二層為扁平拱形窗口,窗上以有較復雜的線腳的檐口女兒墻作為東立面頂……[詳細] |
![]() | 南陳遺址位于茌平縣杜郎口鎮(zhèn)南陳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發(fā)現,表面為灰土,四周散布大量龍山至漢代的陶片。1980年秋天,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和聊城地區(qū)文化局、茌平縣圖書館聯(lián)合對南陳遺址進行發(fā)掘。該遺址面積近8萬平方米,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堆積厚約2.5—3.2米,延續(xù)時間較長,從龍山一直延續(xù)到漢,其中以龍山文化最為典型,出土了大量石、骨、蚌器,主要有石斧、石刀、骨鑿、角錐……[詳細] |
![]() | 牛莊烈士祠于1945年7月建成,位于東營區(qū)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是中共渤海軍區(qū)為紀念英勇犧牲的抗日烈士,如今,烈士祠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烈士祠整體上為土木磚石結構四合院,院門是牌坊式門樓。門樓頂上塑有抗日戰(zhàn)士持槍立像,門正方懸掛著題為“浩氣長存”門匾。正廳是祠堂,東西寬30米,南北長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分5間。祠堂內屹立10塊大理石烈士紀念碑,……[詳細] |
![]() | 鄭玄墓與鄭公祠是省級重點文物古跡保護區(qū),位于高密市雙羊鎮(zhèn)后店村西。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為漢尚書仆射鄭崇八世孫,東漢經學大師、大司農。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tǒng)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后從馬融學古文經。游學歸里之后,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詳細] |
![]() | 北楊集革命烈士紀念亭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北城街道,年代為1947年。1938年,聊城早期的黨支部之一——北楊集黨支部建立,趙春華任支部書記,趙春湖任副書記,翟修安任委員。北楊集黨支部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組織黨員和群眾成立農民互助會,開展減租減息斗爭,破壞日偽通訊交通活動。由于敵人的告密,1940年4月2日,日本駐聊城憲兵突然包圍了北楊集村,趙春華、趙春湖、翟修安、王憲倫、張子杰、翟林臣、耿玉明7名……[詳細] |
![]() | 劉子山舊宅坐落于萊州市沙河鎮(zhèn)灣頭村,原萊州市第三中學校址,現已閑置。舊宅地處萊州灣沿海平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西北距海約7公里,其南約5公里處,沙河由東向西注入萊州灣,其北約3公里處,杲村河由東向西注入萊州灣。舊宅位于灣頭村東部,西、北與農舍為鄰,東臨村鎮(zhèn)企業(yè)廠房,南臨東西公路,東北距萊州市城區(qū)約18公里。舊宅內遍植樹木,林蔭蔽日。1928年,富商劉子山委托其四弟在家鄉(xiāng)灣頭村建成“舊宅”。“七·七……[詳細] |
![]() | 棲真觀位于沂源縣魯村鎮(zhèn)南7.5公里的安平村西南隅。2013年,棲真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棲真觀,原名上真宮。建筑并列三個院。三院之間有角門相通。中間正門建有門樓,紅漆大門,旁有耳門一個,供平日出入。東西兩大門是月亮門,整個建筑布局合理,錯落有致,主要建筑都是高脊飛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東院:有鐘鼓二樓,東西廊房,魁星閣、玉皇殿等。供玉皇、三清、三官、鎮(zhèn)武、五祖、七……[詳細] |
![]() | 蔡家鎮(zhèn)經幢位于張家洼街道辦事處蔡家鎮(zhèn)村。年代為唐。 2006年12月7日,蔡家鎮(zhèn)經幢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家鎮(zhèn),872畝地,220戶,759口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蔡耕由河北棗強遷此,故名蔡家鎮(zhèn)。蔡家鎮(zhèn)村南首,有座市級重點保護文物——唐經幢,此幢建于公元709年,八棱形,蓮花座,幢翼角起,高3.62米,周長2.24米,八面均有陽刻文字,其中一部分勝陀羅尼經,一部分是……[詳細] |
![]() | 【平度高家民兵聯(lián)防遺址】高家民兵聯(lián)防舊址位于平度市東北30公里的大澤山西麓,大澤山主峰――北峰頂的西南坡下。1938~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韭園、高家、南臺、北臺、所里頭五個村莊的民兵組成民兵聯(lián)防,運用游擊戰(zhàn)、麻雀戰(zhàn)、-陣,配合主力部隊作戰(zhàn)600余次,粉碎了日軍的一次次掃蕩,取得了偉大勝利。高家民兵聯(lián)防在歷次戰(zhàn)斗中,打死、打傷、俘虜日偽軍2300余名.榮獲“民兵英雄”、“……[詳細] |
![]() | 五·三慘案蔡公時殉難地位于濟南市槐蔭區(qū)五里溝街道經四路370號,時為交涉公署。有一西式樓房,二層,局部有地下室,坐南面北,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闊19米,南北深18.6米,占地面積約31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760平方米,磚石木結構,混水墻體。蔡公時(?-1928年),江西九江人。時任戰(zhàn)地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外交處主任、山東交涉員。1928年春,正當國民黨北伐進軍山東之時,日本侵華軍隊借口保護僑民,于4月下……[詳細] |
![]() | 魯隱公觀魚臺位于魚臺縣張黃鎮(zhèn)武臺村西。是春秋時期棠邑治所。公元前718年(春秋隱公五年),魯隱公在武棠亭觀魚。現遺址面積1.2公頃,南北長125米,東西寬96米,高3米。土層為黑花土、灰土、黑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鼎腿及粗、細繩紋陶器片等。北部斷崖處,曾出土商代石器;西北部頂至1.5米處,曾挖出石匣墓,墓中有漢代陶器和漢畫像石。1985年4月17日,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6月20……[詳細] |
![]() | 蒙陰縣舊寨鄉(xiāng)北樓迎仙橋位于北樓村西南,這座三孔石拱橋長有30米,橫跨在一條南北走向的河灘上。橋面都是用青石板和條石鋪成,兩邊各立有五根欄柱,間隔欄板四塊,上面飾有石刻,淺浮雕刻,為“八仙”傳說意境。據史料記載,迎仙橋始建于明朝,清同治年間被損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捐資重修。為全石結構,呈跨度敞肩式三孔拱形,全長30米,寬5.27米,高4米。橋面用青石板及條石鋪成。橋面兩邊各立欄柱五根,間隔……[詳細] |
![]() | 平陰文廟位于濟南市平陰縣舊縣城東南隅,新縣城府前街的西端,東距縣政府約1公里,是省內僅存的縣級文廟。始建于北宋元符至大觀四年間(1098—1110),歷經元、明、清各代修葺擴建,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如今,廟宇雖有傾圮,但主建筑和園林規(guī)模都已保留下來,仍為一碧瓦紅墻、飛檐斗拱、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的建筑群。文廟,坐北向南,南北長l98米,東西寬80米,占地1.3公頃。建筑布局分三路:中軸線上自……[詳細] |
![]() | 宏濟堂西記位于濟南市槐蔭區(qū)五里溝街道經二路281號,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現存建筑由沿街南樓營業(yè)廳與北樓辦公室圍合成獨立院落,坐北面南,東西闊14.5米,南北深24.9米,占地面積361平方米。南面臨街的樓房為營業(yè)大廳,東西通面闊14.5米,南北通進深11.5米,占地面積167平方米,建筑面積334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廡殿大瓦頂,東西兩山墻檐口為女兒墻,南立面墻上有六個對稱布置的墻跺,主入口上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