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祥符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祥符橋始建年代不詳,在南宋地方志中對該橋已有記載,F橋為明代建筑,五孔石梁橋,南北向橫跨宦塘河,長28米,寬3.6米。橋欄板有素面和須彌座兩種形式,望柱頭雕飾覆蓮或石獅。祥符鎮(zhèn)境內有縱橫交錯的河汊、浜蕩,新開運河和宦塘河從鎮(zhèn)中穿過。自南宋起,蘇、湖、常、秀、潤諸州綱運及米舟,都經過祥符鎮(zhèn)抵達杭州。祥符橋作為鎮(zhèn)內的主要橋梁,發(fā)揮過重要的……[詳細] |
![]() | 越王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春秋戰(zhàn)國之際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城廂街道湘湖社區(qū)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于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臺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詳細] |
![]() | 基督教青年會會所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918-1919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上城區(qū)青年路27號。杭州基督教青年會由地方基督教人士發(fā)起創(chuàng)辦,以“非以役人,乃以役人”為宗旨,曾開展平民教育,賑災救濟等活動,具有一定社會影響,F存建筑由主樓與鐘樓等組成,占地面積4484.38平方米。主樓建于1918年,三層西式洋房,外墻用清水磚,券窗,一、二層均設券柱式拱廊。鐘樓建于1919年,入……[詳細] |
![]() | 上吳方村鄉(xiāng)土建筑位于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年代為明至民國。上吳方村位于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東北部,村內保存有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有165座明、清、民國的古建筑,建筑類型多,結構完整,布局合理,祠堂建筑前大多建有水塘,其中保存較好的38座,包括廟、私塾、廳堂、民居等類型。祠堂建筑就有6座,分別為方正堂、衍慶堂、三樂堂、尚志堂、世美堂、許德堂。有迷宮建筑(俗稱長弄堂),始建于明代,弄堂長47.5米,寬1米……[詳細] |
![]() | 丁家山毛澤東讀書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現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西湖區(qū)西里湖西側丁家山。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在黨內多次倡議,聯(lián)系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際進行讀書活動。1959年12月至次年1月,毛澤東帶領讀書組成員胡繩、鄧力群、田家英、陳伯達及秘書林克到劉莊中的“蕉石山房”進行了一次讀書活動。建筑在清康熙時代稱“蕉石山房”,1917年被康有為購得后重新營造,屬“康莊”所……[詳細] |
![]() | 李村村位于大慈巖鎮(zhèn)東北,南接三元村,北鄰上吳方村和新葉村,西靠大慈巖風景區(qū),距離大慈巖鎮(zhèn)4公里左右,交通便利。村內地勢起伏較大,北部為山區(qū),南部較為平坦。李村是中國南方典型的農耕聚落。李姓始祖于宋雍熙年間遷居玉華山南麓,歷經一千二百年的繁衍發(fā)展,形成今天的村落面貌。村落以“界路”為中心線,兩側分布各房派宗祠和住宅,周圍又有環(huán)繞大小水塘如佛珠一般。村落格局與代表建筑基本保存完整,是一個以明清建筑為主……[詳細] |
![]() | 吳漢月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五代 公布時間:1961年4月15日位于上城區(qū)施家山南麓。吳漢月(912-952),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吳越國王錢元瓘的次妃、錢弘俶的生母。墓系土坑石槨墓,前有斜坡形墓道,后為墓室。墓穴呈長方形,長7.6米,寬2.87米,高3.10米,分前后二室。墓穴除前后兩室的門框用青石鑿成外,余皆以紅砂石板砌成,石板交接處用榫卯銜接。墓內雕刻侍女立像、四神、十二生肖及星……[詳細] |
![]() | 石舍古建筑群位于桐廬縣富春江鎮(zhèn),年代為明、清。石舍村是桐廬縣富春江鎮(zhèn)最偏遠的行政村,該村地處著名的浙西旅游帶上,與建德、浦江交界。古建筑是石舍村的一大特色,該村有3000多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近年來在縣文化局的幫助下進行了修繕保護,未來古建筑可以成為一項特色的旅游項目。為了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精品村的需要,村兩委近來下大力氣進行環(huán)境整治。投入大量資金拓寬了原本窄小的村道,并鋪設污水管道,進行綠化,在村……[詳細] |
![]() | 衛(wèi)匡國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西湖區(qū)留下鎮(zhèn)新涼亭桃源嶺北麓。衛(wèi)匡國(1607-1661)字濟泰,意大利人,原名馬爾蒂諾·馬爾蒂尼,是位頗具國際影響的漢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明清之際來華傳教,著有《中國歷史》十卷、《中國歷史地理學》等著作,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作出較大貢獻。墓園占地148平方米,墓室坐東朝西,呈長方形,長6.4米,寬4.4米,墻面青石錯……[詳細] |
![]() | 龔隹育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西湖區(qū)月輪山麓六和塔牌樓里。龔隹育(1652-1685),初名佳胤,字祖錫,又字介岑,仁和(今杭州)人。曾任戶部主事、兵部郎中,山東按察史、江南布政使等職。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960平方米。神道長62.7米,依山勢筑成七個臺基。第一臺基置華表一對、二柱石枋一座;第二臺基兩側置神道碑亭、誥封碑亭各一座,均為石質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詳細] |
![]() | 方臘起義遺址方臘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宋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位于葉家鄉(xiāng)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原名幫源洞,是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方臘失敗后避難之所。洞口朝南偏西7度。進深(除去底部二室)總長22.1米,平均高度3米左右,寬度0.7米。從洞口至9米處最狹,僅0.36米。至22.1米處分為兩岔,往下垂直3米為第一室,長1.8米,寬0.9米。往南向下7.1米為第二室,長3.4米,寬2.3……[詳細] |
![]() | 大麥凸遺址位于橫村鎮(zhèn)柳巖村。1993年柳巖村紅磚廠進行取土時發(fā)現。遺址南北走向,南高北低,長約200米,東西寬約50米。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東、西為小山丘,南為山間小盆地,黃土層深厚。大麥凸遺址是桐廬境內分水江流域發(fā)現的第一處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經考古調查,出土有玉鉞、玉璧、石錛、石刀、石鏃等玉器,是浙西地區(qū)良渚文化時期高等級聚落遺址的首次發(fā)現。2003年1月公……[詳細] |
![]() | :原名端友別墅,為杭州綢商宋瑞甫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所建,俗稱宋莊。民國期間,宋家敗落,賣給汾陽郭氏,改稱汾陽別墅,俗稱郭莊。全莊占地近萬平方米,南北分靜必居和一鏡天開兩個景區(qū)。莊園借西湖之景,與西湖山水融為一體,被譽為“西湖古典園林之冠”。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教授對郭莊評價道:“風姿再現,如古畫之重裱!苯煌ǎ汉贾菸魃铰放P龍橋畔,與曲院風荷相連。乘游1線、游2線、游泳池線,均可至杭州花圃下……[詳細] |
![]() | 城堂崗遺址位于桐廬縣鐘山鄉(xiāng)城下村城堂崗崗頂上,海拔253.5米,遺址主要分布在崗頂的中南部,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30—45米,現存面積約4500平方米。該遺址是桐廬縣首次發(fā)現并試掘的錢山漾文化遺址,距今4400~4200年。2016年6月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廬博物館聯(lián)合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探、調查和試掘。共揭露面積780平方米,其中實際發(fā)掘面積92.5平方米,發(fā)現灰坑11個(其……[詳細] |
![]() | 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位于2007年發(fā)現的良渚古城外圍,通過地層學和“碳14”測年技術證實,該水利系統(tǒng)屬于良渚時期,距今約有5000年歷史。水利系統(tǒng)位于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境內,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條堤壩組成,是良渚古城建設之初,統(tǒng)一規(guī)劃設計的城外有機組成部分。從古城北面的塘山長堤的東端到最西面的蜜蜂弄壩(11),距離為11公里;從最北端的石塢壩(10)到最南端的梧桐弄壩(5),距離5.……[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