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晉會館全晉會館又稱山西會館,位于平江路中張家巷14號,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蘇晉商集資創(chuàng)建全晉會館于閶門外山塘街半塘橋畔,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兵燹。光緒五年(1879年)至民國初建新館于今址,F(xiàn)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依次為頭門、戲樓、正殿等。頭門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詳細] |
吳云宅園位于蘇州市金太史巷與蘇州市慶元坊之間,為清代候補道、署蘇州知府湖州吳云故居。吳云宅園,南向,分成東西兩部分(西宅與東宅),左右并列,各有大門,西宅現(xiàn)存一路三進:門廳、轎廳、大廳;東宅南部建筑已有改建,北部聽楓園,保持完整。吳云宅園聽楓園座北朝南,總建筑面積1082平方米。園內(nèi)以聽楓仙館居中,西有兩罍軒、中以味道居相連,味道居前有紅葉亭(現(xiàn)待霜亭),以長廊折西、南接適然亭。東南有假山,拾級可……[詳細] |
葛成墓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太監(jiān)孫隆受派到蘇州增稅,私設(shè)稅官,擅立關(guān)卡,橫征暴斂,民怨沸天;又逢水災(zāi),桑蠶無收,絲價騰貴,機戶杜門罷織,萬余機匠失業(yè),哄聚填街塞巷,一場以手工業(yè)工人為主體的抗稅斗爭-觸即發(fā)。葛成(1568-1630),蘇州絲織工人。萬歷二十九年六月初三,他在玄妙觀手執(zhí)蕉葉扇,一呼而千人響應(yīng),千人奮挺出,萬人夾道看,若狂三晝夜,焚毀稅官居室,殺死稅官黃建節(jié)等,嚇得稅監(jiān)孫隆逃竄……[詳細] |
玉涵堂位于蘇州閶門外的廣濟路上。它為明代吏部尚書吳一鵬的故居,歷史悠久,是蘇州最大的古建筑群。該古建筑分為三路五進,匯集了中國的各種房間的形態(tài),廳、堂、樓、閣、齋等等。玉涵堂為吳一鵬故居的主廳。玉涵堂的建筑特色明顯,它的雕梁畫棟,無一不顯示出了明代的文化和藝術(shù)特色。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玉涵堂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后,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的清冷狀態(tài)……[詳細] |
范義莊,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人民路范莊前32號,現(xiàn)為蘇州景范中學(xué)所用。存舊日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為原范文正公祠的主體建筑。享堂單檐歇山造,南向,面闊七間24米,進深12米,高約9米,規(guī)制頗宏。此堂雖是清代重建,但扁作梁架和青石覆盆柱礎(chǔ)猶存明代遺制,蘇式彩繪依稀可辨。范義莊原有歲寒堂、松風(fēng)閣等建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府潛說友建范文正公祠于義莊之東。元至正六年(1346年)郡守吳秉彝改祠為文正書……[詳細] |
張士誠墓,在吳縣斜塘鄉(xiāng)盛墩村,南距斜塘鎮(zhèn)北里許。張士誠,元代泰州白駒場亭人,初以販鹽為業(yè),后不堪富戶--,在泰州聚苦役鹽丁等萬余人起義。在擊敗元丞相脫脫所率大軍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正式定都蘇州,自稱吳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占蘇州,張士誠被俘,解至金陵,自縊而死,時年47歲。張士誠死后,朱元璋命具棺木賜葬今址,墓地……[詳細] |
吳門橋位于位于蘇州古城西南盤門外,跨古運河(護城河),為陸路出入盤門的必經(jīng)通道。該橋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單孔石橋,橋以蘇州金山花崗巖構(gòu)筑,雜有少量宋代舊橋所遺的武康石。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8米,拱券凈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長系石11根,縱聯(lián)并列砌置。自水盤石面至橋欄頂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階50級,全以整塊條石鋪設(shè)。北端金剛墻左右兩翼均砌有寬約0.6米的纖道,為古代纖夫……[詳細] |
蘇州鐵鈴關(guān)鐵鈴關(guān),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御史尚維持為抵御倭寇而建。據(jù)方志記載,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燒劫閶門、楓橋一帶,一年后,又從滸墅關(guān)竄犯楓橋。蘇州軍民英勇奮戰(zhàn),終于全殲寇賊。為了保衛(wèi)蘇州城,加強楓橋至閶門一帶的防衛(wèi),建起了楓橋敵樓--鐵鈴關(guān)。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和木瀆兩處,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鐵鈴關(guān)成為蘇州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guān)樓遺跡。1949年4……[詳細] |
戒幢律寺位于蘇州閶門外虎丘路西園弄18號。別名戒幢律寺,俗稱西園。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歷史,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建,寺內(nèi)五百羅漢堂為中國四大羅漢堂之一,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安徽九華山西園寺位于神光嶺南半山腰,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國師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園寺。……[詳細] |
潘世恩宅位于城區(qū)臨頓路鈕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稱太傅第。200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進,后部園林仍以鳳池園為名。如今園已廢毀,尚存住宅三路四進,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積1484平方米。歷史沿革:潘世恩歷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載,官至三公,位極人臣,為清代漢臣中所罕見。潘氏一族高官顯宦多,為清代蘇州最為顯赫的家族,號稱“貴潘”,有“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譽。潘……[詳細] |
章太炎故居位于蘇州市錦帆路38號。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來蘇州講學(xué)。1934年,購得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蘇州,在此創(chuàng)辦“章氏國學(xué)講習(xí)會”。章太炎居蘇時,正值日本侵華日緊,他多次發(fā)表抗日聲明,曾北上面見張學(xué)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蘇州寓所,靈柩暫放在章園的防空洞內(nèi)。1955年4月靈柩遷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當年被稱為“章園”,西式花園洋房,大門朝南在體育場路8號,后門朝西……[詳細] |
江蘇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蘇州古城內(nèi)道前街170號。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讞獄的官吏,為朝廷三品大員,俗稱臬臺,其地位僅次于巡撫(撫臺)和布政使(道臺)。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則徐來蘇接任江蘇提刑按察使,時年39歲。民國時期江蘇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蘇高等法院占用,救國“七君子”曾在此與當局展開斗爭。近年來進行修繕,今為市級機關(guān)使用保管。明清之際蘇州城西南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設(shè)……[詳細] |
志仁里位于蘇州古城區(qū)西北角閶門內(nèi)下塘,東接倉橋浜,西至滸溪倉,全場166米。這里處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尋到。從倉橋向北約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風(fēng)格異于四周的一群建筑物,這里便是志仁里。寫著“志仁里”的門牌有十九個,這些風(fēng)格、規(guī)模不一的民國建筑排成了三排,從南至北先是一排帶有石庫門的平房,中間部分為二層樓房,最北部建筑則有樓有院。這里處于深巷之中,并不容易尋到。從倉橋向北約200米左右,可以看到風(fēng)格……[詳細] |
江蘇巡撫衙門舊址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書院巷20號。舊址原為鶴山書院所在地,明代永樂年間改為衙署。1982年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蘇州衛(wèi)生學(xué)校保護管理。歷史沿革:衙門舊址所在地書院巷是蘇州城區(qū)南部的一條街巷。唐稱南宮坊,有牌坊立于巷東口。宋起即稱南園巷,后因宋理宗賜魏了翁宅于此,并書賜“鶴山書院”四字,曾孫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復(fù)鶴山書院,巷遂稱今名。明永樂年間以書院舊址為巡撫大臣行館,宣德五年(1……[詳細] |
普濟橋位于蘇州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因橋側(cè)普濟堂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國14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橋,花崗巖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全長38.69米,中孔凈跨9.16米,矢高4.37米,橋面中寬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兩端砌石踏步,南30級,北26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