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海觀音寺石刻群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朝陽街道張莊村南山玉女峰東側炮臺頂西,花果山風景區(qū)氣象雷達站東北側北海觀音寺遺址附近。共有“靈籟泉”石刻、“噴玉泉”石刻、“甘露水”石刻、“卓錫泉”石刻、“天錫泉”石刻、“金佛禪寺”石刻、“移我情”石刻、“曾經(jīng)滄!笔獭ⅰ半躁枴笔、“無常迅速,一心念佛”石刻、“水”石刻、“阿彌陀佛”石刻、“悟真石”石刻、“崩云”石刻、“氣象萬千”石刻等15處;另有楊廷鎮(zhèn)五言律……[詳細] |
![]() | 民國陸軍司令部舊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qū)連云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12號。由上海中興公司興建,原為建港初期辦公場所,后為國民黨連云港陸軍司令部。該建筑立于臨海半山坡上,坐北朝南,居高臨下,實木結構。主體建筑兩層,面寬五開間,左右對稱。東、西兩山墻建一層帶門廊坡屋,每間寬3米,門廊分別朝東北、西北向,整個建筑跨度為12.9米,東西長24.2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建筑石墻為整毛石砌筑,水泥砂漿勾凸縫。該建……[詳細] |
![]() | 謝家洋房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中大街中段,又稱荷蘭建港辦事處。系1934年海州地方士紳謝希愚建造的私人“洋房”。該建筑由荷蘭人設計,青島人施工,與連云港火車站辦公大樓、鐘樓,為同期建筑。連云港建港初期,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在此辦公!把蠓俊弊背,高7.5米,14間,建筑面積256平方米。南向6廳3間,前后設有雕花走廊,屋頂前后坡面中間開荷蘭式天窗。以門廳為軸線,東西硬山式建筑,房間左右對稱。南……[詳細] |
![]() | 大村、小村遺址位于海州區(qū)花果山街道南云臺山西麓,遺址西至大村水庫堤壩,東、南、北三面至公路。遺址文化層厚1米余,面積約2萬平方米。1959、1960年曾進行發(fā)掘。出土的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紅色細泥質陶缽、石斧、石錛等,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漢代的筒瓦,六朝的瓷片。小村遺址位于大村遺址北1.5公里,現(xiàn)為小村葡萄園。出土的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西周時的鬲足、豆柄,戰(zhàn)國時的幾何印紋陶片、漢代的繩紋瓦片。1……[詳細] |
![]() | 悟道庵石刻群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悟道庵舊址。有民初題刻4處,明清碑刻2通,悟道庵天然石門處有“念佛成佛”、“別有洞天”、“德云常在”振亞、許鴻賓的題刻3處,字徑40-50厘米,楷書;另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立《了空碑》一通,碑高2.4、寬0.97米、額及邊飾卷云紋,字徑4厘米。山門內東壁嵌清順治重刊《東海悟道庵碑》一通,碑文為《東海悟道庵碑記》字徑2厘米,楷書,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海州知……[詳細] |
![]() | 孔子相魯會齊侯處位于贛榆縣西北和山東接壤的夾山西南山麓。海拔320米。西北有“子貢山”,山上有“子貢曬書臺”。據(jù)《春秋》載“(魯)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谷”,《左傳》載“公會齊侯祝其。實夾谷。孔子相。”據(jù)地方史乘考證。此處為孔子相魯會齊侯處。明嘉靖大理寺正卿裴天礻右曾訪此山。曾有“翠微西近祝其城。齊魯當年此會盟”詩句。明代曾在此建紀念建筑“圣人殿”、“圣廟”、“圣化亭”、“奎星閣”等。今唯存圣人……[詳細] |
![]() | 土城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qū)塔山鎮(zhèn)土城村。據(jù)考古勘探,古城城址平面近方形,總面積近52萬平方米。城址東城墻南北長710米、底寬27米,剖面顯示墻體采用逐層夯筑法筑成,每層夯土層厚0.15米,部分夯土內留存有陶片。南城墻東西長720米、底寬27米。護城河緊靠城墻外側,普遍寬度為50米、深3-5米。城門方面僅南城門尚有跡象可辨,但整體形制與尺寸皆無法詳探,其余城門因現(xiàn)代建筑破壞皆無法探明。據(jù)《中國歷史地……[詳細] |
![]() | 海州文廟戟門位于海州區(qū)海州中大街小學院內,現(xiàn)為教師辦公室。戟門(亦稱欞星門)是海州文廟的組成部份,初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海州知州侯鏜重修。戟門現(xiàn)存五間(包括門東耳房兩間),在東西山墻內,各嵌明碑一塊。按明《隆慶海州志》,明代戟門只三間,四面無墻壁(改辦公室時加),東西無耳房。現(xiàn)存戟門,大部結構帶有濃厚的清初風格。中大街小學曾出土刻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詳細] |
![]() | 子午亭位于連云區(qū)宿城鄉(xiāng)虎口嶺。僧振亞,法號炎燦,宿城法起寺住持。清末民初人,早年投身行伍。后出家為僧,田產(chǎn)、莊客與地方官紳多有結交,為實力人物。1926年建子午亭,四角形,全石結構。亭高3.8、檐邊寬3.3、柱高1.6米。柱由方、圓形塊石相間砌成,取“天方地圓”意。頂部由方塊石疊澀砌成,九層,穹窿藻井。亭頂壘一扁球形石,高38、徑52厘米,中有一圓形柱洞,徑6厘米,南向亭額題“子午亭”三字,北向亭……[詳細] |
![]() | 大伊山宋代船畫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伊山鎮(zhèn)大伊山。共有7處分別位于大伊山主峰南側“閱古亭”下、大伊山金雞嶺公墓、大伊山大山圩、大伊山白鴿澗、大伊山西峰鷹嘴石、大伊山小金山、大伊山“閱古亭”西北10米處。巖畫主要描繪宋代各式船的造型。船畫采用寫實的雕刻方法細致詳實描繪出船身、平衡舵、桅桿、槳、帆等船的構造,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船的特征。大伊山船型巖畫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連云港市的造船史、海岸線的變遷特別是宋金交戰(zhàn)……[詳細] |
![]() | 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位于東?h石梁河鄉(xiāng)磨山頂。1945年原山東省海陵縣抗日人民政府為紀念1942年磨山戰(zhàn)役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建。塔基海拔138.3米,面南偏東27度。塔由花崗巖片石砌成,分踏步、塔身、塔頂三部分,通高5.4米,塔身四面凹嵌,由石灰?guī)r方形磨光片石拼成的碑面,高3.5米,寬0.65米,正面陰刻“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字徑50厘米,魏書。背刻“海陵縣抗日烈士紀念塔序”文,字徑4厘米……[詳細] |
![]() | 徐福祠位于贛榆縣金山鎮(zhèn)徐福村。1982年,據(jù)經(jīng)有關專家考證,此為秦方士徐福故里。相傳村內有徐福故居遺址臺地一處。1985年,贛榆縣人民政府于原故址前立村碑一通,碑通高324厘米,寬86厘米,碑陽鐫有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的“徐福村”三正楷大字,字徑為28厘米。碑陰為贛榆縣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1988年在原徐福廟舊址上復建仿漢建筑“徐福祠”一座,同時落成大型徐福塑像一尊。徐福祠,占地400……[詳細] |
![]() | 國清禪寺中大殿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院內。俗稱大寺,始建于隋,清重建。原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三進,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方丈室等。1923年,寺院改為灌云縣中學;1949年后改為板浦中學,拆大雄寶殿建禮堂,F(xiàn)僅存山門、中大殿,均為磚石結構,小瓦面,硬山式,拱形門窗,室內無隔山,立字梁,木梁柱,圓雕柱礎。中大殿面闊三間16米,進深7米,高7.2米。山門有行書“……[詳細] |
![]() | 秋園龜腰橋(20世紀30年代)秋園龜腰橋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秋園“大鹽河”上。“秋園”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經(jīng)歷年擴建,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初具規(guī)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計劃。此園屬于國民黨兩淮鹽務管理局,共占地面積100余畝,既吸收江南園林的建筑特色,又獨具一格。園內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渾然一體,山水園林相輔相成,實為人們游覽休息的大好所在,被譽為“淮北第一名園”。園名乃取繆秋杰……[詳細] |
![]() | 板浦古民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qū)板浦鎮(zhèn)西大街20號,大寺巷4號、6號、15號,西顧巷汪家大院共5處,多為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有的一宅三進,有的為聯(lián)排式民居,各自為獨立的庭院。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青磚小瓦,硬山式,立字梁,內設板壁。主屋的右側立有天香閣,古色古香,具有徵式建筑的特色,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板浦民居連云港市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近現(xiàn)代建筑群。板浦民居,對板浦鎮(zhèn)的興起、商業(yè)貿(mào)易及建筑藝術的研究……[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