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文物古跡介紹

381、元符寺
元符寺
  元符寺位于成安縣城西北18里之東二祖村村北(該村原屬滏陽縣、磁縣。1945年后屬成安縣)。據(jù)《磁縣縣志》記載,元符寺始建于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在寺內(nèi)建塔,安放二祖慧可大師靈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昭義軍監(jiān)軍使李朝正在塔前立碑。唐元復二年、宋嘉祜二年曾兩次重新建塔。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飲賜寺名曰“廣慈禪院”。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改今名。據(jù)佛教史籍記載,菩提達摩來華傳經(jīng),不遇高徒而面壁九載;劭闪⒀⿺啾鄱笳?zhèn),是為禪宗后第一代傳人。實及修行辦道之靜地。歷史上的元符寺,規(guī)模浩大,氣勢恢宏,呈三進院落。寺前有廣場,占地20余畝,寺門南向,第一進院落為大悲佛殿,殿前塑有四大天王像。第二進院落聳立著二祖舍利塔,高九丈三尺,蓮花頂一丈八,二層為一棚,最上三層封頂,每層八角,均掛有銅鐘,每層塔室均有佛像。從塔北門可登臨塔頂,遠眺數(shù)十里。塔南門佛……[詳細]
382、南響堂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響堂寺
  南響堂寺南響堂寺位于古太行八陘之一“滏口陘”西側要隘處(現(xiàn)在西紙坊村),由石窟、靠山樓閣、殿宇和古塔組成。據(jù)現(xiàn)存隋碑記載,始建于公元56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石窟現(xiàn)存7座,共有大小造像3700余身,刻有記年題記的有38處之多。石窟均鑿于北齊年間,窟內(nèi)外及附近巖壁上還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補鑿的摩巖造像。寺內(nèi)有宋塔、明清殿宇、百年古樹。 南響堂寺有石窟七座,隨山勢營造,分上下兩層。下層“華嚴”和“般若”兩洞形為支梯,中有方柱,后壁下鑿有通道,以便禮佛時通行。龕內(nèi)佛像雖遭破壞,但洞壁上佛典-仍清晰可辨。據(jù)記載,這些佛經(jīng)有的歷刻四年之久,字體方正,結構渾樸,筆力雄健剛勁,是研究書法演變的珍貴文物。由洞前的“之”字形石階向上走去,為二層五窟,這五窟中“千佛洞”最為壯觀。洞內(nèi)有石佛一千零二十八尊,因此,名為“千佛洞”。窟內(nèi)三壁龕,各龕均有一佛和兩羅漢兩菩薩五尊像,左面坐佛兩足踏在從獅子口中吐……[詳細]
定晉巖禪果寺碑刻
  定晉巖禪果寺碑刻位于武安市口上村寺溝。據(jù)碑文記載:定晉巖禪果寺始建于東魏高歡渤海王時期,后唐同光至天成年間(923-930年)重修,明正德十年發(fā)生火災,寺院全焚。明正統(tǒng)、成化、嘉靖和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都有重修,寺院建筑約于1940年第二次毀壞。寺院建筑宏偉,氣勢磅礴,依山就勢,均建于定晉山巖之下,是東魏至清末近千年間的佛教圣地,F(xiàn)禪果寺已廢,僅有遺址和附屬文物。其中的碑刻有:五代后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張鏡心草書碑2通、其他記事碑19通。還有明代三世佛3尊、三頭六臂菩薩1尊、龍池佛1尊。其中后唐沖修古定晉禪院千佛邑碑,又稱“透影碑”,立于北巖原禪果寺院內(nèi),青石質(zhì),石質(zhì)堅硬,通高4.08、寬1.14、厚0.31米,碑首與碑身為一體。碑文正文為楷書,36行,每行72字,共有2664字,主要記敘了禪果寺的地理位置,建筑規(guī)模及各種傳說,以及千名佛教弟子重修禪果寺的情況。碑文后半部為四字詩,共5……[詳細]
北福地遺址
  北福地遺址位于河北省易縣太行山東麓地區(qū),史前時代屬黃河下游地區(qū)。1985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專業(yè)和保定地區(qū)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組成的拒馬河考古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并試掘了北福地遺址。199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發(fā)掘。2003—200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北福地遺址進行了連續(xù)兩個年度的正式發(fā)掘。北福地新石器時代第一期遺存的主要特征以直腹盆與支腳為典型陶器均為夾砂夾云母陶,不見泥質(zhì)陶。文化面貌與容城上坡一期、磁山早期遺存具有許多相似之處,與燕山南北地區(qū)的興隆洼文化也有一些相近因素,它們的相對年代應大體相當,屬較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一期遺存的絕對年代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間,即距今8000—7000年之間。北福地新石器時代第二期遺存的主要特征,以釜、缽與支腳為典型陶器,除夾砂夾云母陶外,還有不少的泥質(zhì)灰陶和紅陶器。文化面貌與鎮(zhèn)江營一期晚段,南楊莊一期等基本屬同一類遺存……[詳細]
385、暖泉華嚴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暖泉華嚴寺
  華嚴寺位于暖泉古鎮(zhèn)內(nèi),座北朝南,軸線上原有山門、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兩側有鐘鼓樓、配殿、禪房等。由于歷史原因,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已毀,其余建筑尚存。華嚴寺的建筑年代無史料考證,但在調(diào)查中當?shù)乩先苏f在大殿脊檁下原有木扁一塊,上 書-有“大明洪武三十二年”等字樣。這與古建筑專家學者考證其為明代早期建筑相一致。因此,華嚴寺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早期建筑,而且從其彩繪、天花圖案來看,該寺應為皇家敕建寺院。華嚴寺雄渾壯觀,精巧華麗,堪稱蔚州禪林巨剎。華嚴寺歷史上有“大寺前面佛爺鏡,大寺后面青菜園”之說,現(xiàn)在寺后的青菜園早已不見蹤影,但前面的“佛爺鏡”(應是華嚴寺前的放生池)仍清澈可見!胺馉旂R”在寺前山門外,為一園形石砌水池,直徑約15米,池水為泉水、清澈見底,水底錦鯉游迤,水面白鵝飄浮,很似江南風韻。過殿為單檐歇山布瓦頂,卷草花脊,面三進二,外檐置五踩單昂斗拱,殿內(nèi)滿置天花,明間繪四瓜龍,次間繪彩鳳……[詳細]
大龍門摩崖石刻
  大龍門摩崖石刻位于淶水縣九龍鎮(zhèn)大龍門城堡西北0.5公里處,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峽谷兩側群峰競秀,斷崖絕壁高聳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騰,景色尤為壯觀。金、明、清各代均將此視為軍事要塞,在峽谷東部盡頭,建有城堡,歷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許多古代名人的詩詞題詠,系當時巡防駐守關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跡。全峽摩刻20多處,最為醒目的是明萬歷乙酉年(公元1585年)都尉使兵部右侍郎,山東嶧陽進士賈三進題寫的“萬仞天關”,字高2.7米,寬1.8米,氣勢磅礴,灑脫雋秀,堪稱藝術珍品。其余各處題字均為0.6米-2米不等,“天成形勝”,為明萬歷年間都門守口把總指揮何繼文題!扒捅谇е亍保瑸槊魅f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歲春二月十五都門王世興題。“金湯萬仞、玉壘千尋”,為明代欽依守馬水口總兵呂志如題。此外還尚存 “龍行虎踞、玉壁金湯”、“峰環(huán)萬疊、險勝重……[詳細]
董仲舒祠堂遺址
  “董仲舒祠堂遺址”位于棗強縣王常鄉(xiāng)后舊縣村村西,始于明代,對于我們研究和探討董仲舒儒學文化和明代祠堂建筑風格等提供了重要依據(jù)。董仲舒,棗強人,西漢經(jīng)學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對《春秋》領悟深透。在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儒學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儒學。漢武帝采納他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確立儒學為國家政治學說。從此開兩千年封建社會奉儒學為正統(tǒng)思想之先河,歷代封建帝王稱他為“闡道醇儒”,世人稱“董二圣”。他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春秋決事比》、《春秋決疑》、《舉賢良對策》等。現(xiàn)董仲舒祠堂遺址上,保存有董仲舒保護室一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董仲舒石像,置于內(nèi)。保護室東西8米,南北6米,占地面積為48平方米。遺址,東西長151米,南北150米,占地面積為22600平方米。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韓安甫及妻姚氏施財重修祠宇,明三暗五。匾額“闡道醇儒”,門兩側木雕對聯(lián)“才貫天人共仰廷陳三策,文兼敦化永……[詳細]
涿州六祖禪寺
  六祖禪寺,位于涿州市清涼寺辦事處馬坊村東,為紀念六祖惠能大師,成為涿州市又一重要的文化標志。景區(qū)建筑為清式風格,規(guī)劃結構為“一心一軸四片區(qū)”!耙恍摹保阂栽d隆寺(為房山云居寺下院,始建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間重修。)為基礎,規(guī)劃新建的六祖禪寺核心區(qū)!耙惠S”:六祖禪寺主殿區(qū)中軸線向南延伸,形成的區(qū)域主軸線!八钠瑓^(qū)”:以六祖禪院為中心,環(huán)繞布置文化展示區(qū)、旅游服務區(qū)、禪文化感悟區(qū)、禪學體驗區(qū)等四個特色片區(qū)。主殿區(qū)主要建設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六祖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房等,共計二十三組建筑,總建筑面積5799.91平方米。其中,大雄寶殿是一座七開間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宇坐落在2米高的雙層臺基之上,建筑總高度21.4米。為了讓建筑更顯雄偉莊嚴,建筑面寬采用明間、稍間、次間寬度依次遞減的處理手法。雙層臺基周邊施以青白石勾闌,更顯沉穩(wěn)大氣。觀音殿是一座五開間硬山式建筑,位于大雄……[詳細]
389、冢子村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冢子村古墓
  漢墓,距離縣城大約10公里。漢墓就是漢代的甘陵,我們這里又稱漢墓為冢子。在現(xiàn)在漢墓的東側有一個村,村名就叫“冢子村”。根據(jù)《廣平府志》和《大清一統(tǒng)志》上的記載,漢代的甘陵在縣東南30里。東漢第6個皇帝安帝劉祜的父親劉慶和他的母親,就埋葬在這里。劉慶曾經(jīng)是皇太子。公元82年,東漢第三個皇帝劉炟廢除了劉慶的皇太子,封他為清河王。從公元前203年開始,已經(jīng)設立了285年的清河郡,也就遂改成了清河國。清河國的都城,就在漢墓南側,當時漢墓這里是厝縣。公元107年,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皇帝。清河王劉慶死后,他的兒子劉祜追封劉慶為孝德皇帝,追封他母親左氏為孝德皇后,又把清河國都城所在的厝縣改為甘陵。公元148年、就是桓帝建和二年,又把清河國,改名為甘陵國。甘陵國轄區(qū)有7個縣,國治都城就在現(xiàn)在漢墓的南側。漢墓,原來有9座。中間一個大的,周圍8個小的,稱為“清河九冢”,F(xiàn)在,8座小冢子已經(jīng)毀壞,在地面上已經(jīng)看……[詳細]
石家莊真像寺
  真像寺位于石家莊橋西區(qū)南簡良村,據(jù)傳該寺建于漢武元年,初名引龍寺,北魏熙平二年改名真像寺,寺內(nèi)有碑文記載建于唐·顯慶元年,有張元帥者建佛殿三楹,后殿三楹,講經(jīng)堂五楹并左右兩廊。如果記載屬實,唐時寺院建制并不宏大,只屬于中等寺院。原寺院占地四十余畝,殿宇五重,偏殿兩座,土墻圍繞,分別為天王殿三間,大雄寶殿五間,觀音殿三間,金剛殿三間,法堂五間,大雄寶殿左右兩側有伽藍·祖師兩偏殿,天王殿左右時鐘鼓樓。據(jù)說舊時在正定大佛寺大雄寶殿樓閣上可以看見二十余里外的真像寺大雄寶殿,可見真像寺大殿如此宏大。建寺也超出了碑文中的唐代規(guī)模。簡良村在明代嘉靖年間遭遇洪水,簡良村一分為三,分別為東西南三簡良村。真像寺廟會據(jù)清代縣志中記載為懷鹿縣著名廟會,真像寺廟會俗稱三簡良廟會,聞名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場面宏大,形成了規(guī)模極大的物資交流市場。正太鐵路此時要為廟會加開一趟火車,可見規(guī)模影響之大。寺院在解放前即已破……[詳細]
南良舍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于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正面為一以殿閣為主體的上下兩層群體造像,碑身上佛神造像共計33個。所有造像造型神態(tài)迥異,有端坐的、打揖的、詠經(jīng)的、閑逸的和飛天的等等。表現(xiàn)手法既有立體型、浮雕型,亦文有線描型,表現(xiàn)了高超、細膩、豐富的雕刻藝術。 碑陰中下為魏碑體碑文,字數(shù)四五百左右,因大量文字剝蝕不清,難讀成文,但部分字體尚清晰可辨.其中有這樣的一些文字:“故太常卿揚州(使)君之玄孫□□□唯那□□□□曇和□□上胄□□隆洪并,世跨趙國,姿性沖散,玄鑒□朗,抱慧水以洗心,佩慈風以蕩思。知道不類,絕理必□□□□□□立伽監(jiān)之禪室,又率眾一百□人造石像一軀□□□□”。造像為北朝崇佛重做功德之社會風氣。立碑者為北魏時期“曇”字輩高僧曇和(與當時佛教領袖曾開鑿大同武周山石窟……[詳細]
唐山千佛寺
  千佛山,位于冀東豐潤,屬燕山余脈。其脈似飛龍,形如臥虎,草深林密,宛若仙境。南臨渤海,北依燕山,其山勢平緩,綿延疊翠、林木郁郁,一派靈秀。傳二千三百年前秦始皇嬴政曾求仙至此,嘆此山脈之神奇。公元六百四十五年,唐王李世民東征高麗屯兵于此,太宗夜夢千佛,逐賜名千佛山,并下旨建千佛禪院,后易名千佛寺。唐代高僧道膺法師曾在此地隱居修行。千佛寺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代有興廢。佛歷二五五二年(公元2008)凈行優(yōu)婆塞祖廓,法名明心,號無我,夜夢奇瑞,自感此山當興,倍感善緣和合,于佛前發(fā)弘誓愿恢復古剎,重矗殿堂,造像安僧,弘佛正法。同年,由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批準千佛山千佛寺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是年九月得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上一下誠大和尚親筆手書:“唐山千佛山”“唐山千佛寺”之題字;祖廓大居士發(fā)大菩提心,舍凈資興建寺院殿堂。同期奠基動工,動工之初,即現(xiàn)無上祥瑞,佛光示現(xiàn),法喜充滿,巍巍寶相莊嚴,千佛山靈光再現(xiàn)![詳細]
393、井堂寺
井堂寺
  井堂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東部肥鄉(xiāng)縣城北一公里處,南鄰309國道,東鄰縣城至青蘭高速公路連接線(井堂街),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寺內(nèi)圣井為河北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周游列國路過此地,遠看此處瑞氣沖天,近前更覺神志清爽,遂對顏回與子路兩位學生說:“此處地下頗有靈氣,如挖一口水井,可對周邊庶民大有益處。”于是,孔子親自選定位置,設計水井圖形猶如水瓶狀,下端內(nèi)壁直徑一丈零二寸,向上逐漸收攏,至瓶口處內(nèi)壁直徑為六尺一寸。當時孔子白天指揮弟子和民眾一起挖井,夜晚在附近村莊為百姓講學演禮,至今在井堂寺附近的梁莊、常耳寨和龍?zhí)帽さ却迩f還有孔子的講學遺址和孔圣人演禮的傳說。農(nóng)歷六月六日,水井挖成出水,附近四鄰八鄉(xiāng)的村民一大早便趕來此處,載歌載舞,歡呼慶祝,品償井水,但覺此井水清澈甘甜,沁人肺腑。附近村民常飲此水者,更發(fā)現(xiàn)井水有祛病強身、益壽延年之功效,故兩千多年來……[詳細]
394、靈壽幽居寺
靈壽幽居寺
  幽居寺位于靈壽縣城西北55公里沙子洞村北側。周圍群山環(huán)繞,山村、寶塔相互輝映、群峰疊翠、風景秀麗、環(huán)境幽靜,故名幽居寺。該寺創(chuàng)建于東魏末年至北齊天保年間,定州刺史、趙郡王高郤為其亡父、母、伯、兄、妻及自身功德,在原地基礎上,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修和擴建,據(jù)《靈壽縣志》記載:“北齊趙郡王高郤,歷選太行勝概,得朱山之陽,建祁林寺(即幽居寺,亦名祁林院)置僧舍二百余間,擇行僧二千余眾居之。齊亡寺也荒廢,繼盛于元大德間,今殿宇規(guī)制雖無,當日之盛,而奇峰四列,林豁幽麗,山靈固自無損焉”。可見幽居寺其殿宇禪舍,早年即已毀圯,F(xiàn)幽居寺尚保留磚塔一座,經(jīng)幢一座,石碑四通,石造像21軀,是這座當年規(guī)模較大的佛教寺院歷代變化的歷史見證。古樸莊重的幽居寺磚塔,今傲然屹立在幽居寺遺址。磚塔密檐七級,唐代重修,高約23米,平面呈正方形,建在一個磚砌臺基上,第一層較高,往上逐層遞減,每層塔檐為棱角磚牙疊澀外出,塔頂用仰蓮托……[詳細]
昌黎水巖寺
  水巖寺,位于碣石山景區(qū)的寶峰臺上,又名“寶峰寺”。其北依碣石山的主峰仙臺頂;東有一座海拔241米的山峰,挺拔峭秀,怪巖聳立,酷似香爐,名“香山”;西連一道通往仙臺頂西部峭壁的坡嶺,坡領以頂部山勢如冠,名“紗帽山”,寶峰臺與香山之間有一道源自仙臺頂東部絕壁高處的龍?zhí)抖吹臐玖麂┻^,其地可謂山環(huán)水抱,景色異常秀。水巖寺之名,以依水傍巖得稱。水巖寺為碣石山中的千年古剎,寺中的斷碑殘碣曾有“唐貞觀元年重修”字樣,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唐朝以前的隋朝和南北朝時期。寺院殿前石欄之中,在遼朝保寧元年(公元969年)曾立有兩柱呈八角菱形的經(jīng)幢,上鐫唐開元灌頂國師不空奉詔譯,由此可知在昌黎縣城(時名“廣寧”)建在碣石山麓之初,水巖寺就已成為距離縣城最近的佛門重地。新中國成立后,水巖寺被列為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在1955年進行了補修;補修后的水巖寺一直保存完好,但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受到了嚴重毀壞,地面建筑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