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關村炎帝廟
  坐北朝南,為一進院落,進出口居中。中軸線上的建筑有:院門(新建)、大殿;院東側是東廂房,西側是魯班殿及西廂房。大殿為元代遺構,其它附屬建筑為清代建筑。總體占地面積約1445.2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積152.88平方米。正殿磚砌臺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灰筒板瓦屋面,琉璃脊飾,有脊剎和吻獸;施三踩斗栱,出云形耍頭;明間與次間各施補間斗栱一朵;檐柱上有龍形彩繪。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正殿為元代建筑,其余多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現存獻殿、正殿,兩側有東、西廂房各七間,東、西耳殿各三間,建筑均為磚木結構建筑。炎帝廟大殿平面近似方形。柱身有收分,柱頭有卷殺,闌額普拍枋呈“T”型結構,椽頭卷殺柔和,梁栿皆自然原材,符合元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大殿栱眼有壁畫6幅(時代不詳),皆為瀝粉貼金做法,金色盤龍,形態(tài)各異,造型優(yōu)美,是長治地區(qū)栱眼壁畫之精品。前槽兩內柱彩繪龍云圖,雖色澤減退,但圖案仍……[詳細]
五臺山觀音洞(棲賢寺)
  通道終極,是山崖中腰的大巖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間,出檐翹揚。殿內主供八臂十一面觀音,觀音面部著白、紅、綠、藍等色,表示種種變化的法像。兩側還供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教祖師宗喀巴。殿后左側有一小洞,傳說這里是清康熙年間六世0-倉央嘉措避難-的地方。此外還有傳說該寺中部巖畔的建筑是十三世0-的-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臺山,觀音洞是必到之地。棲賢寺又稱觀音洞,位于南山寺北側的棲賢谷口,距臺懷鎮(zhèn)約5公里。寺院建造在懸崖上,從崖底的下院開始,鑿石為階,在凸出的石壁上蓋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間殿堂,當中一間為穿堂,接著便是巖壁下的短窄石階通道,通道中段,外側凸起的巖石上建有六角亭,稱為觀音亭,亭檐下的橫枋上有三幅畫,表現的都是觀音顯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獸威脅的凡人。中段傍巖壁筑7間殿堂僧舍。從小門入內,墻壁與石壁之間很貼近,院道不足1米。中間一段墻壁上畫有十八羅漢,六位一組,均呈日常……[詳細]
清徐寶梵寺
  寶梵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太原市清徐縣東于鎮(zhèn)東于村寶梵寺,據清碑記載,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金、元時期屢有補葺,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四十五年(1566)、萬歷年間(1573~1620)三次重修,清光緒十八年(1892)又重建,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寶梵寺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院落東西長82.7米,南北寬43.2米。占地約3600平方米。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建有戲臺、山門、韋陀殿(過殿)和正殿,旁門位于山門與鐘鼓樓之間,兩側從南到北依次為鐘鼓樓、東西配殿及東西耳殿。寶梵寺作為清徐縣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清代寺廟,其規(guī)模較大、布局完整。戲臺位于山門外,鐘鼓樓、東西旁門、山門并列為一字形,布局獨特。它的總體布局、單體建筑的結構形式和藝術造型代表了本區(qū)域當時的營造水平,是本區(qū)域清代寺廟比較典型的代表。為研究本區(qū)域清代寺廟建筑提供了實物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其山門、戲臺、正殿……[詳細]
云岡石窟第5窟(大佛洞)
  第五、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前四層木構樓閣為清初順治八年(1651)宣大總督佟養(yǎng)量主持修建,因巖結構,蔚為壯觀。即明代云中八景中的“云岡摩云”?唛T兩壁上層各雕一株枝繁葉茂的圣樹,二佛側身樹下對坐,神情安詳;下層金剛力士頭戴雙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風凜凜?邇缺北谧鸶17米,是云岡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繪,呈唐代風格。東西兩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彎,略顯笑意,雍容秀典。后壁鑿有禮拜道。地址:山西省大同市云岡石窟景區(qū)類型:古跡雕像/雕塑世界文化遺產等級:AAAAA游玩時間:建議20-40小時電話:0352-3029625開放時間:周一-周日8:30-17:30(4月1日-10月15日);8:30-16:50(10月16日-3月31日)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已包含在云岡石窟門票內。……[詳細]
365、資壽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資壽寺
  俗稱蘇溪寺,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公里處的蘇溪村西側。寺院座北朝南,東臨綿山,西傍汾河山環(huán)水繞,水秀山青,古樹交蔭,風景秀麗,為三晉古剎群中不可多得的一處勝景。據現存的碑文記載,寺院創(chuàng)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也。據說宋代寺中香火較為興盛,每日朝鐘暮鼓過堂上殿的僧徒,多達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圍林木失火而致毀。隨之,眾僧各奔東西,香火斷絕。相傳,元泰定元年,一個名叫法海的遠道僧人,往綿山抱佛寺訪友路過此地,目擊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腳有日,在鄰近幾十個村舍,持缽沿門講念經佛,意在激發(fā)當地村民復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舉,甚為奏效。不日周圍的鄉(xiāng)紳、商號、村民等,紛紛捐助銀兩、財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動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興工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補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來的朝代……[詳細]
云岡石窟第6窟 釋迦佛洞
  第五窟與六窟為一組雙窟,位于云岡石窟中部。該窟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窟、塔廟窟,雕飾富麗,被譽為“云岡第一偉觀”,是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跡?邇戎醒敕叫嗡稚舷聦,高15米。上層四面各鐫一立佛二菩薩,四角鏤雕大象承馱九級樓閣式方塔;下層四面開龕坐佛?邇人谋谏蠈迎h(huán)列立佛十一尊,華蓋承懸,氣宇軒昂?唔敻駹,格間可見騎乘孔雀、獅子、虎、長尾鳥等動物的多臂多首天神?邇痊F存反映釋迦一生的佛傳故事圖30余幅,集中表現了佛主從誕生、成長、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標志性紀念意義的場面。這些故事圖雕刻,結構合理,手法簡樸,窟中墻壁幾乎全部布滿了雕塑。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使許多雕塑風化,顏色剝落或褪色,但仍然盡顯當年的精美與壯觀,它的精彩讓人佩服與感嘆!第五窟與第六窟是雙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間四層木制樓閣,琉璃瓦頂,據一位導游介紹,兩壁之間的墻壁最薄的地方只有2厘米。樓閣造型莊嚴……[詳細]
367、平遙財神廟
平遙財神廟
  財神廟是在城隍廟里面的一個景點平遙古城的城隍廟內,西邊有一座財神廟,這是一座獨特的廟堂,山門是一座倒座的青磚兩層戲臺,進口是半坡藍綠筒瓦單飛檐硬山頂的垂花門,出口是青磚拱門,拱門上就是戲臺臺面。鉆出拱門回頭看,戲臺的臺面四圍有雕花圍欄,粉彩斗拱,雕花橫額枋,單飛檐藍綠相間琉璃瓦,抱廈歇山頂,戲臺的臺口上懸掛著“龢聲鳴世”牌匾,臺前的檐柱上,懸掛著一幅楹聯,上聯是:板鼓鏗鏘敲醒富貴黃粱夢,下聯是:琴絲婉轉飛上神仙白玉樓。在戲臺的東西兩側,是五開間的二層看臺,說是看臺,并不十分準確。六根朱紅通透檐柱,單飛檐單面坡的懸山頂,二層看臺上有雕花護欄,象“包廂”一樣,所以也可以叫觀戲樓。財神廟的戲臺比城隍廟的戲臺要小許多,院子也比較狹窄。戲臺的對面,也有一座三開間的青磚卷棚懸山頂的過廳,也叫獻殿?諘绲墨I殿后有一座青磚三開間二層的0,一樓是財神殿,里面的佛龕里分別供奉著三位財神爺,居中的是“文財神”比……[詳細]
昔陽福嚴寺
  福嚴寺(第五批省保)時代:元、清地址:晉中市昔陽縣趙壁鄉(xiāng)黃巖村中據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樂平縣志》、清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民國4年(1915)《昔陽縣志修編》及重修碑記載,福嚴寺創(chuàng)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清順治十四年(1657)、清咸豐九年(1859)、清同治二年(1863)屢有修葺。坐北面南,一進院落布局,原有大殿、南殿、戲臺、鐘鼓樓、東西配殿、東西配房、東西廊廡等建筑,現僅存大殿、鐘鼓樓、東西配殿、東配房、東廊廡,F存建筑中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均為清代建筑。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對前后剳牽通檐用四柱,柱頭卷剎圓和。前檐斗栱共計7朵,均六鋪作單抄雙下昂,補間鋪作采用斜拱,平面呈“米”字形,橫栱采用鴛鴦交首栱,栱端斜砍,栱瓣明顯。門窗已改。整座大殿屋面舉折平緩,出檐較遠,斗拱用材較大,梁架系自然彎材砍削而成,元代遺風尤為明……[詳細]
369、堯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陵
  帝堯位列三皇五帝之一,被后世譽為“文明始祖”和“國祖”。堯陵位于臨汾市堯都區(qū)大陽鎮(zhèn),世稱“神林”,高50米,周長300米,在已知的三皇五帝陵寢中最為巍峨高大。堯陵四面環(huán)山繞水,古有“山環(huán)水繞土一丘”之說。堯陵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元、明、清均有修建,現存明嘉靖十八年所立的堯陵碑上刻繪著堯陵全貌圖。1986年,堯陵被確定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第六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市、區(qū)兩級高度重視下,2007年4月3日,堯陵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修復建設工程開工, 2008年12月底一期修復工程竣工,完成陵區(qū)修繕、陵區(qū)澇河護坡、陵前大橋、陵前廣場、澇河溢水壩、赤龍壁、道路、道路綠化等工程,投資66000萬元。根據總體規(guī)劃,堯陵景區(qū)可游覽面積為10平方公里,主要建設項目有堯帝拜謁區(qū)、堯帝祭祀區(qū)、堯都風情園區(qū),配套的基礎服務設施和10平方公里的綠化。2012年12月底完成所有規(guī)劃項目……[詳細]
370、大同觀音堂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同觀音堂
  觀音堂觀音堂(第三批省保)時代:遼、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創(chuàng)建于遼重熙年間(1032-1056年)天輔六年(1122年)毀于兵火。明清時期多次修葺,現存建筑系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兩院。布局緊湊,戲臺、觀音堂、三真殿、沿中軸線由前至后排列,迭層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門位于中軸線東側,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門結構為磚券門洞。門額-“觀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戲臺,建造于離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車馬人行之道。戲臺與正殿(觀音殿)之間有腰墻相隔,進入腰門,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和碑廊。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前增置抱廈以擴大佛事活動場地,殿內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觀音像,頭飾花冠直達屋頂。觀音兩側有2米高的石雕脅侍立像兩尊,系遼代所作。殿內東西兩側佇立十大明王。壁上還繪有二十四幅觀音菩薩救難的故事。后院是一座……[詳細]
長子崔府君廟大殿
  長子崔府君廟大殿(第七批國保)時代:金地址:長子縣城東大街長子一中校內唐代以后直至明清之際,在晉東南上黨、澤州(今長治、晉城)一帶民間多見一種在其他地方見不到的廟宇,稱曰“崔府君廟”。今人多不知其中的瓜葛與原委。所謂“崔府君”,本名崔玨,字元靖,隋末唐初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人。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時崔元靖為長子縣令,其在職期間秉公執(zhí)法、除惡揚善,一時間威名四震。崔曾嚴戒民間不得殺生,但有一日,有人講在發(fā)鳩山一帶有猛虎傷人,于是崔元靖派人去拘捕該虎;⒁娖淅艏措S之而至縣衙,崔元靖升堂歷數該虎吃人罪惡,該虎當即伏罪觸階-而死。從此,崔府君的名聲更是轟動域內。崔玨是唐太宗李世民時的長子縣令,但在其100余年后的“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居然還夢見他.而且夢醒后立即敕封百年前的崔玨為“顯圣護國嘉應侯”。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晉東南一帶多見“崔府君廟”的緣故。在山西大地行走,觸摸和感悟之一百二十……[詳細]
372、高禖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禖廟
  高禖廟位于河津市區(qū)西南5公里處的陽村鄉(xiāng)連伯村西沙梁上。她地概壯巍,視野遼闊,現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河津市重要的旅游景點。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代高禖廟的前身皋廟就創(chuàng)建于此。高禖廟占地一萬多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西傍黃河,南臨汾水,北依呂梁山,東望白虎崗。建筑格局方正均衡,穎敞合理,體現了道教文化崇高自然和諧的審美意識。河津高禖廟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省屈指可數的一座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為內涵的古建筑群。高禖不是人名,它是古代乞求子孫后代繁榮昌盛的一咱最高形式的祭祀活動。商代時,河津有耿、冀兩上小國,商祖乙遷都耿地后,高禖廟就成了當時的皇家高禖祭場,耿地遭受洪水災害后,商都又遷至河南,從此高禖廟即成為民間高禖祭場。經過幾千年的演變,高禖廟形成現在儒、道、佛三教圓融于一廟的格局。但儒、道、佛三教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即引導人們積德從善,和睦相處,這就是幾千年來華夏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詳細]
373、長寧大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寧大廟
  地點: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長寧村中年代:元至清價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靈源圣井廟俗名圣王廟,位于黎城縣東陽關鎮(zhèn)長寧村中,也叫長寧大廟。一進兩院布局,坐北朝南,南北長49米,東西寬31米,占地面積1519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大殿為元代遺構,其余為明、清建筑。中軸線上由南向北為磚砌照壁、山門(倒座戲樓),獻殿、正殿、后殿;東西兩側有夾屋、配房、耳殿、廊房等。正殿建于青石砌筑的臺基之上,臺基長11.26米,寬2.85米,高0.75米,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四椽栿對前乳栿,通檐用四柱,梁架用自然彎曲木材,結點古拙;前檐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螞蚱形耍頭;補間鋪作為枋上隱刻;前檐門窗木裝修新作,殿內正中石砌神臺。山門由兩部分組成:一層為入廟通道,二層為倒座戲臺;主山門兩側又各增設一圓拱偏門。廟內存明、清重修碑各一通,碣四方。靈源圣井廟是一處綜合元、明、清風格于一體,保存完整的……[詳細]
陵川龍巖寺
  龍巖寺龍巖寺(第五批國保)時代:金、明地址:陵川縣城西10公里禮義鎮(zhèn)梁泉村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文記載,寺原名龍泉寺,為當地百姓祈雨求福之所。唐總章二年(669年)稱龍嚴寺,殿內“家具熔金作像”。金天會七年(1129年)僧惠耀主持修建過殿,天會九年(1131年)增修法堂。大定二年(1162年)改額“龍巖寺”。明萬歷八年(1580年)又大興土木,葺補修繕。現存過殿建筑為金代遺物,其余皆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分為上下兩院,總占地面積1832平方米。上下兩院拾級而上,各院建在平臺之上,中軸線上依次排列有山門(僅存基址)、過殿、正殿,東西兩側為垛樓、耳殿、禪房。寺內主體建筑過殿為金天會七年(1129年)所建。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呈方形,單檐懸山頂,屋頂灰布瓦覆蓋。殿前磚砌臺基高0.9米,前檐明間設門,次間置窗。四周檐柱石質,柱礎均為覆盆式,刻有寶裝蓮瓣花飾。檐下柱頭斗栱一周,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詳細]
大同清真大寺
  大同清真大寺座落在大同城內大西街九樓巷,寺院西向,建筑古樸。門額用漢文雕塑。全寺占地20余畝,面積呈長方形。從寺門到禮拜寺形成一個下坡。全寺院布局緊湊,結構嚴謹,潔凈肅穆。中軸線上有正門、十字穿心樓閣、石橋、禮拜殿,軸線左右有配房、沐浴室等。主體建筑由四組殿堂毗連而成,前為卷棚式抱廈,后為歇山頂和硬山頂兩組大廈,最后一組則為卷棚頂和圓攢尖頂的混合結構。整個建筑外形檐牙起伏,富于變化,既保持著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風格,又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據記載,該寺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有1200年的歷史,F存建筑多為清代遺物。據清乾隆七年(1742)重立《敕建清真寺碑》記載,該寺建于唐貞觀二年(628),現存建筑多為清代遺物。在清真大寺的西院內尚有清真女寺。大同清真寺原占地2000多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各種設施陳舊,已不能滿足信教群眾活動,與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不相稱。從2008年起,大同市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