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文物古跡介紹

云夢城郊古墓群
  云夢城郊古墓群位于云夢縣城關(guān)鎮(zhèn)東南郊、西郊,東周-漢墓群。由珍珠坡墓群、龍崗墓群、木匠墳?zāi)谷、睡虎地墓群、大墳頭墓群等五個小墓群組成。其中珍珠坡、龍崗兩墓群分布在東南郊,木匠墳、睡虎地、大墳頭三個墓群由北至南分布在西郊。珍珠坡墓群,面積約7萬平方米。曾發(fā)掘18座小型長方形土坑墓,其中東周墓16座、秦漢墓2座。東周墓出土有仿銅陶鼎、彩繪帶蓋陶豆、彩繪陶壺、彩繪陶小口鼎、木雕臥鹿立鳥等。秦漢墓出土有陶釜、甕,銅鏡,角飾,鐵器殘件等;木匠墳?zāi)谷,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5年發(fā)掘2座土坑木槨墓。出土陶器有鼎、壺、甕、釜、罐、鍪、缽等;銅器有鍪;漆器有扁壺、耳杯、圓盒、卮等,部分器物上烙印有“亭”“三”等字;木器有耳杯、篦等;睡虎地墓群,面積約12萬平方米。1975年、1977年、1978年先后發(fā)掘50座墓葬。多為南北向豎穴土坑單棺單槨墓,出土器物有銅、鐵、陶、漆木、絲、玉、竹器等,其中M出土秦簡;……[詳細]
342、宜昌黃陵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昌黃陵廟
  距三峽大壩幾公里處,位于廟南寬谷中黃牛峽南岸的黃牛山腳下,臨江聳立著一座紅墻黃瓦和金碧輝煌的古建筑,這就是三峽中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筑黃陵廟。黃陵廟,原名黃牛祠、黃牛廟。相傳此廟是春秋時代為了紀念神女助禹開峽的功績而修建。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任夷陵(今宜昌)縣令時,只信禹王開山之功,認為神牛助禹開峽的傳說純屬無稽之談,故將黃牛廟改名為黃陵廟。黃陵廟初建時,氣勢十分的宏偉。廟前游客拜且舞,擊鼓吹笙屠白羊。香火極旺,后因?qū)以鈶?zhàn)爭毀壞,幾經(jīng)重建,雖不如初建,卻仍然是三峽中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現(xiàn)僅存明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重修的禹王殿、武候祠等。禹王殿富麗堂皇,斗拱飛檐,陶瓦獸脊,由36根大楠木立柱支撐,殿前高懸著兩塊木匾。其中有清慈禧太后所書的砥定江瀾和署名惠王所書玄功萬古。殿外立有《黃牛廟記》石碑、相傳為諸葛亮所撰寫![詳細]
屈家?guī)X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北省京山縣屈家?guī)X村西100米,青木檔河和青木河交匯的臺地上。中心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0�50′,北緯30�50′。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為“屈家?guī)X文化”命名遺址。1954年修建石龍過江水庫,進行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1955、1956、1989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遺跡。房基呈長方形,地面多用紅燒土塊鋪筑,紅燒土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密結(jié)成層的大量粳稻稻谷殼。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臺子,上有成排對稱分布的柱洞,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為單人土坑葬,兒童采用甕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為主,有斧、鑿、鏟、錛、鏃等。陶器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泥質(zhì)紅、黑陶次之;紋飾有弦紋、籃紋及鏤孔、彩繪;器形有鼎、罐、壺形器、碗、三足碟等。出土器物以彩陶紡輪、雙弧形折壁陶器、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屈家?guī)X文化廣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內(nèi)的江漢……[詳細]
344、夫人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夫人城
  夫人城位于巍峨雄壯的襄陽城西北角,是與襄陽城緊緊相聯(lián)的一座城外城。城墻高6米有余,周長約100米。城墻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夫人城”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城墻下邊有一碑刻。這城墻上的匾和下邊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陽人為緬懷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之母韓夫人所筑。當年襄陽激戰(zhàn),守將朱序的母親見兒子忙于全面防務(wù),便親自登城巡視,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勢險要,必先受敵,便帶領(lǐng)家婢和城中婦女,夜以繼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敵軍攻破,守城將士移駐新城繼續(xù)戰(zhàn)斗,保住了襄陽城。后為紀念韓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墻稱為“夫人城”。如今夫人作為襄陽城的子城,供人觀賞。地址:襄陽市襄城區(qū)內(nèi)環(huán)路襄陽城西北角類型:古跡古鎮(zhèn)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8:00-17:15……[詳細]
中共當陽小組誕生地舊址
  位于當陽市子龍路28號東門小學。(原為當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城關(guān)小學、城關(guān)鎮(zhèn)第一小學,1988年3月改為實驗小學。2000年實驗小學遷走,玉陽辦事處東門小學遷入。)當陽人民在中國0的直接領(lǐng)導(dǎo)下鬧革命,是從1924年開始的,最早在當陽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是李超然(1924年在武漢經(jīng)-介紹加入0),羅國璽(1924年在省立第二師范經(jīng)蕭楚女介紹加入0)、李萬英(1924年在武昌共進中學由校長-介紹加入0)等人。1924年秋,-親自到當陽與李超然、羅國璽、李萬英等分析當陽政治形勢,確定以鄉(xiāng)俗改良會為基礎(chǔ)組織民眾、開展革命運動、發(fā)展黨員、創(chuàng)建當陽地方組織。至1925年夏,王懷之、金仙樵、皮元良,李煉青、蕭立卿等先后入黨。當陽0員增至8人,具備建立0組織的條件,于是這8名0員于1925年7月在當陽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舉行會議,成立了中國0當陽小組。會議推舉李超然任組長,直屬于0武漢地委領(lǐng)導(dǎo)……[詳細]
博學書院舊址
  博學書院舊址硚口區(qū)解放大道347號武漢四中內(nèi)建于1905~1908年市文物保護單位博學書院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牧師楊格非1899年創(chuàng)辦,是我國最早的西式學校之一。校訓“勤、樸、博、學”。楊格非的創(chuàng)學初衷,是培養(yǎng)本土的基督教傳教士,同時為英國勢力范圍內(nèi)的洋行、郵政、海關(guān)等機構(gòu)培養(yǎng)職員。1908年,書院新校建成,占地246畝。博學書院設(shè)大學、中學、師范、經(jīng)學四部。大學部1924年與文華大學部合并,成為私立華中大學,是為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主要培養(yǎng)小學教員。經(jīng)學館,主要講授神學及中外歷史。課本均用英文版本,學生一律住校。百年紅色鐘樓與魏氏紀念堂,是博文中學的標志性建筑。魏氏紀念堂是為了紀念與楊格非同時來武漢傳教、僅兩年即病故的魏牧師而建,為其家人捐建,系典型的英國哥特式鄉(xiāng)村教堂風格。1952年,博學中學改名為武漢四中。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返回式衛(wèi)星總設(shè)計師林華寶,冒著生命危險重……[詳細]
荊州雞公山遺址
  舊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郢城鎮(zhèn)郢北村。面積約1000平方米。是中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平原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晚期居住遺址。1986年修建宜黃公路時發(fā)現(xiàn),1992年發(fā)掘。文化層厚0.6~0.75米,分上、下兩層。上文化層,年代距今約2萬~1萬年。為含錳較多的黃色亞粘土,厚0.1~0.25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大部分是采用石英、燧石及石英巖打制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狀器。下層文化層,年代距今約5萬~4萬年。為含錳較多的棕紅色亞粘土,厚約0.5米,是該遺址的主體部分,發(fā)現(xiàn)5處由礫石圍成的圓圈及腳窩遺跡。石圈外徑約4米,圈內(nèi)面積5~8平方米,放置有少量尖狀器和砍砸器。據(jù)推測,應(yīng)為當時人類居住的圓形窩棚遺跡。其南部有兩處石器加工區(qū),出土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和石錘、砧等石器加工工具,以及大量石核、石片等。該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資料首次揭示出舊石器時代不同文化類型的多層疊壓關(guān)系,首次發(fā)現(xiàn)了在距今約五萬年前的……[詳細]
348、玉印巖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印巖
  玉印巖地方不大,但是名氣很大。從南漳縣城去巡檢,乘坐大巴75公里,約100分鐘車程,玉印巖崖頭群山環(huán)抱,高百仞,峭壁如屏,人們稱它“抱璞巖”。相傳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獻予楚王,未被接納,反誣玉為石,處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動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巖即由此得名。玉印巖高達數(shù)丈,洞空面積約100平米,存有多尊石刻,其中一版竟是荊門古代詩人王守所作:“二刖(yùe)足堪憐,十城價生色。玉石終有分,當時人不識。”短短二十個字把和氏璧的來龍去脈交待得清清楚楚!里面的碑刻很不錯!巖頭上鑿“玉印巖”三字,字徑3尺,筆力蒼勁。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闊5丈,深4丈。內(nèi)原供卞和像(現(xiàn)頭部已損毀),石像前豎石碑十數(shù)座,其中最早的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石穴,傳系卞和取玉舊跡。由此巖再上百余步,有一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頂上有池,周40余步,池旁有卞……[詳細]
349、松滋靈鷲寺
松滋靈鷲寺
  靈鷲寺靈鷲寺建于晉朝,殿宇宏偉,共有六重,第一重為戲樓大院,第二重是韋陀四大天王殿,第三重是三尊佛殿,第四重為羅漢祖師殿,第五重為方丈禪房,第六重供坐佛一尊(高達10米),旁邊有財神殿、百子堂,后面有經(jīng)堂數(shù)十間。常年香火旺盛,是江南一大寺院。傳說,晉朝有一位游方和尚靈鷲,堅持40年為逃入武陵山的難民指點迷津,并耗盡終生化緣之錢物,其功德無量。后天下太平,原入山之人出山訪靈鷲和尚,從當?shù)厝丝谥械弥c世長辭,便廣捐財物,在埋葬他的前山,修建起一座大寺廟,取名“靈鷲寺”。60年代,修建洈水水庫時被毀,重建中的靈鷲寺位于清神路旁的降盜嶺上。靈鷲寺是松滋最早的寺院,被譽為“楚南名剎”,于民國年間毀于戰(zhàn)火。1997年經(jīng)市0和上級有關(guān)部門批準,擇地40畝,按原貌復(fù)建。全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贈額,著名佛道高人昌明法師題寫寺名。修復(fù)后的寺院三面環(huán)水,四周蒼松翠柏,大有靈山秀水之氣勢。寺院特有的寺宙古建,梵……[詳細]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禪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qū)內(nèi),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斗方禪林,最初由后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建造,北宋時佛印禪師駐錫傳經(jīng),元遭兵毀。明洪武重建,規(guī)模宏大,僧弟子數(shù)百人云集山上,盛極一時。建國初,寺廟僅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結(jié)構(gòu),石柱八根,高4.6米,柱圍2.2米,建筑牢固,造型壯觀,工程巨大。殿前有月臺式場地,場前有石質(zhì)臺階。中殿和下殿為青磚結(jié)構(gòu),亦有石柱八根,殿內(nèi)有石質(zhì)佛龕。近年來,香港印靜法師率海內(nèi)外佛門弟子籌資數(shù)千萬元修復(fù)斗方寺,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當今禪宗大德高僧本煥0師任斗方寺方丈。重修后的斗方寺于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游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斗方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筑,石梁、石竹、石墩、石架……[詳細]
351、陳獻甲明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獻甲明墓
  陳獻甲墓,又名獻甲花墳,位于浮屠鎮(zhèn)西南5公里的獻甲村。墓地為蛇形山丘,花墳座落在“蛇”嘴,鄉(xiāng)人稱之為風水寶地,名曰“王侯(蛇)吐信”。該墓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建筑面積200㎡,由牌坊、前室、祭壇、墓室、墓碑、護欄等部分組成。均以青石為材料,雕有“雙鳳朝陽”、“犀牛望月”、“鹿鶴同春”、“魚躍龍門”等等鳥獸蟲魚。工藝精湛,形象逼真,堪稱藝術(shù)珍品。石碑坊高7米,三門,寬約15米,宏偉壯觀。墓主陳獻甲,為當時富甲一方這商人,急公好義,樂善好施,享譽鄂東南。其祖陳任遠于明朝正德年間輸谷2萬余擔賑災(zāi),受到明武宗正德皇帝嘉獎,賜金匾一塊,“旌表義民陳任遠之一門”。此匾尚存。該墓以其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獻甲墓靠山面湖。墓前碧波蕩漾,漁歌互答;墓后蒼松翠柏,山鳥和鳴,風景十分優(yōu)美。墓北蓮花山上的蓮花寺(亦名大塘庵),紅墻碧瓦,綠樹掩映,晨鐘暮鼓,清悠激揚;墓西……[詳細]
孫中山先生紀念碑
  孫中山先生紀念碑位于武昌首義公園內(nèi)的蛇山南麓。與辛亥首義英雄烈士雕像相鄰。1928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逝世三年后,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同人為紀念孫中山的革命偉績,在武昌蛇山西段興建了“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與紀念堂,由當時辛亥首義公園的經(jīng)理夏道南和首義傷兵代表何正方監(jiān)造?谷諔(zhàn)爭時期,蛇山西段上的“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堂”被毀,紀念碑則幸免于難。1955年因建武漢長江大橋,該紀念碑被遷移到陳友諒墓東側(cè)的蛇山南坡,1994年遷移到現(xiàn)址。碑坐北向南,占地100平方米。碑體用花崗巖砌成,高7米,碑頂為盒形,碑座左右兩面飾有花圈挽帶浮雕圖案,四周立有護柱,且環(huán)以鐵鏈。孫中山先生紀念碑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又具近代風格,氣勢恢宏。碑正面鐫刻著“總理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與“中華民國十七年國慶日落成”,碑背面刻有“辛亥首義同人敬撰、江陵張知本書碑記”等字樣。碑文行款有致,書體挺健凝重。孫中山先生紀念碑背面松……[詳細]
353、魚木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木寨
  魚木寨位于鄂渝交界處的利川市西部,是謀道鎮(zhèn)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全寨占地6平方公里,四周皆絕壁。其土家古堡、古墓、棧道和民宅保存完好,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世外桃源”美譽。2006年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魚木寨原名成家寨,以成姓、向姓居多,自古就是土家族居住地。其前身屬龍淵安撫司治理,后更為龍陽峒土司轄地,附籍石柱土司。明萬歷十四年,龍陽峒土司譚彥相宣布脫離石柱土司自立。石柱土司不允,雙方爭斗不下。次年,石柱土司馬斗斛、馬千乘率兵攻打譚彥相,斷其水源,阻其糧草,把寨子圍得鐵桶一般,欲使寨中彈盡糧絕而降。然數(shù)月不果。寨內(nèi),譚土司則命人每日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活魚以戲之,有些竟落掛于馬土司帳前樹上。仰望陡峭奇險的山寨,馬土司不由望魚興嘆,遂引兵而退。“魚木寨”由此得名。魚木寨堪稱中國最大的“青石博物館”。腳下踩的是青石路,看到的是青石……[詳細]
李時珍陵園
  李時珍陵園在蘄州古城東風景秀麗的雨湖畔,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y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李時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yōu)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同志親筆題寫?zhàn)^名,為仿古(明代)建筑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館內(nèi)陳列大量珍貴的醫(yī)學資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yī)史文獻館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余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y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志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家中醫(y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為了紀念李時珍這位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新中國成立后在其故里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時珍陵園”。陵園由牌坊、蓮池、……[詳細]
魯茲暨史沫特萊舊居
  史沫特萊舊居位于武漢市江岸區(qū)鄱陽街32號。和中世紀歐洲教會建筑的風格相似,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房,橫平豎直的長方體。1913~1938年間,美國主教魯茲(BishopRoots,1870~1945),中國名吳德施,攜全家居住于此。這里符合新教教徒節(jié)儉清淡的傳統(tǒng)。大坡狀瓦頂,方石墻基,深灰色清水磚外墻,上下兩層間有兩道深紅色的磚線。正立面連續(xù)的拱券門窗,外框凸出,造型優(yōu)美。整幢樓建筑面積646平方米,體量闊大,室內(nèi)寬敞,有數(shù)十個房間。除了住有主教一家人外,常有客人留居,簡直像是一家“私人旅館”。魯茲的家成為進步的新聞記者、外交人員和社會工怍者經(jīng);顒拥膱鏊V拿绹浾甙衲崴埂な纺厝R、安娜·路易絲·斯特朗是這兒的?,和主教夫婦,還有孩子們,像一家人那樣親密無間地相處。白求恩大夫來中國,在北上去延安之前,也曾在這里住過半月之久。周恩來于1927年“--”時期,也曾在此躲藏過一段時間。19……[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