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名賢余氏家廟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蓮上鎮(zhèn)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chuàng)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里是韓江出?,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fā)。后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念堂,神龕中供奉著余靖畫像和余氏歷代祖先的牌位。余靖(1000——1064)韶關曲江人。父親余慶曾任海陽縣令,余家與潮汕關聯(lián)久遠。余靖是北宋天圣二年進士,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任知諫院,合稱北宋四大諫……[詳細]
花都華嚴寺
  花都華嚴禪寺原名觀音寺,始建于清宣統(tǒng)元年(1908),歷史上信眾群集,香火興盛,近百年來幾經興廢。該寺位于花都區(qū)芙蓉大道西側華藏山(又稱仙姬山)。在芙蓉度假村路口之處。華嚴寺位于距廣州市中心20公里有“羊城衛(wèi)星”之稱的花都區(qū)。明末清初對中國佛教文化頗有影響的番禺海云寺和丹霞山別傳寺開法第一祖,嶺南海云詩派、海云書派創(chuàng)始人,著名高僧天然和尚的故鄉(xiāng)就在這里。華嚴寺原名觀音寺,始建於清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8年),地處花都區(qū)芙蓉大道西側華藏山(又名仙姬山),以芙蓉山脈浩氣所歸,地脈雄渾,狀如蓮瓣,清幽典雅,身臨其境,萬塵俱忘。歷史上信眾云集,香火鼎盛,近百年來幾經興衰。1996年,應花都區(qū)佛教信眾敦請,在當代禪門泰斗本煥老和尚的大力鼎承下,委派丹霞山別傳寺首座兼監(jiān)院印覺法師承擔重建重任。2001年10月11日,經廣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正式發(fā)文批準為開放的佛教活動場所。數(shù)年來承蒙各級政府的關懷……[詳細]
六祖燕巖古寺
  陂頭廣東六祖燕巖古寺歷史悠久,它的建寺時間大約有1700多年。根據(jù)該寺現(xiàn)保留的“惠遠結連社于廬山”碑文(不完整的碑文),陂頭燕巖古寺在公元300多年前就已經存在。因為,惠遠和尚是東晉時期的高僧,他在湖北省鄂州市西山創(chuàng)建了“靈泉寺”。公元384年到廬山,后與全國123名高賢結社,弘揚佛教文化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中,他們云游各大名寺,很有可能正是在這段時間,他來過燕巖寺進行弘法活動,并留下了碑文。清朝雍正八年編寫的“連平州志”記載,陂頭燕巖古寺是“明月空祖師道場”。月空是明朝初期少林寺的武僧,他武藝高強,具有強烈的愛國之心,在抗擊外來侵略“倭寇”的戰(zhàn)爭中不怕犧牲,屢建奇功。“道場”是指和尚和道士做法事的場所。它說明月空和尚曾經在燕巖古寺做過法事,即弘法授道,當?shù)厝罕姙榱思o念他,把燕巖古寺也稱之為“月空祖師道場”。根據(jù)明朝崇禎元年重修陂頭燕巖古寺碑記:“遐溯其始,昔日之鼎盛。乃妙峰之善果,開阡……[詳細]
144、盤古王廟
盤古王廟
  盤古王廟位于花都獅嶺鎮(zhèn)北面的盤古王山,建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光緒二十七年(1909年)重建。民間傳說盤古王是開天辟地的神,生于天地混沌中,所有日月、星辰、風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身體各部分變成。后人為紀念他,建盤古王廟。盤古王廟的殿堂正中端坐著盤古王神像。每逢農歷八月十二日的盤古王誕,民眾便成群結隊,擂鼓舞獅,前來慶賀,場面十分熱鬧。廟后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側有乾坤石,俗稱盤古王臥石。乾坤石高約4米,有30多平方米大,正中有一條裂縫,裂口寬30多厘米,深1米多。鄰近還有幾塊錯疊的大石,石底終年涌泉,名龍口泉。……[詳細]
145、海幢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幢寺
  海幢寺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huán)境清幽、園林優(yōu)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其原址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清初該寺大規(guī)模擴建、遂成為廣州“四大叢林”之冠。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漢時期該處有千秋寺,后廢為民居,明代成為郭氏花園。明末清初,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園主郭龍岳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成佛”之意,將佛堂取名為海幢寺。海幢寺既是弘揚佛法之所,又是廣州旅游勝地之一。寺內曾有“古寺參云、珠江夜月、飛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叢蘭、竹韻幽鐘、花田春曉”八大景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海幢寺得以重新修復。如今的海幢寺,氣魄雄偉,飛檐寶頂,凈域宏敞,有三十多位僧人。大雄寶殿供奉的三座銅佛,高十多米,稱三世佛,即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佛。過去佛為迦葉諸佛,現(xiàn)在佛為釋迦牟尼佛……[詳細]
清云山定光寺
  定光寺座落于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山青水秀的清云山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原名清云寺(又名羅堂庵),清道光十年秋(1830)高僧寬鑒重修。道光中夏(1853)南澳迭石巖黃檗宗傳人仁智大師渡海參學時,再三叮囑門下,務必使寶剎生輝。1928年寺院被毀。1941年,宏慧和尚幾經輾轉,復入該寺居住,結廬躬耕,懇荒山林,與清云山諦結下榮辱浮沉,廢興與共的不解之緣。1944年,宏慧偕弟子披荊斬棘,衍泥苦筑,修建成一座五間式的庵堂,自耕自養(yǎng)自給。于1967年寺院再度被毀。1979年再度重建,宗風初闡,莊嚴有日。寺宇依山坡度而筑,層層升高,氣勢磅礴,雄偉壯觀,長廊、臺階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而殿內所供奉的佛、菩薩、羅漢等諸圣像,皆是用大青石雕刻而成,古樸大方,妙相莊嚴,栩栩如生,獨具一格,為國內寺院所少見。且殿外兩側圓門外,各有清澈泉水,由山頂潺潺而下,沁人心脾。尤其在梵音沉宏,……[詳細]
揭陽城隍廟
  揭陽城隍廟位于揭陽東門城隍街,建于宋紹興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揭陽城隍廟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風格和潮汕地方傳統(tǒng)工藝特色。主體建筑為木、石承載結構,力學結構科學嚴謹。大殿四壁僅僅起著防護作用。建筑結構防震性能很高,歷經明代以來幾十次地震,巍然不動,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標本。內有三山門、拜亭、大殿、養(yǎng)生池、石拱橋、夫人廳等。城隍廟頂為懸山頂,七架梁與金柱之間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護作用,不承受屋頂壓力,結構獨特,歷經地震,雖墻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棟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渾遒勁,兼有明代建筑風格和地方傳統(tǒng)藝術特色,是揭陽市古建筑物歷史遺存的精華。廟分正殿與后廳,總面積1750平方米。系三進廳懸山頂,石木承載結構。廟內棟梁間的木雕裝飾,刀法簡潔明快。正殿供奉城隍公,后廳祀奉城隍夫人。正殿入門兩側昂立二位神將。正殿兩邊分祀陰曹眾神,個個怒目橫眉,……[詳細]
148、崖山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崖山祠
  崖山祠,是紀念南宋楊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氣亭、義士祠、詩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積達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多平方米。厓山祠廟建筑群,記錄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國的浩然正氣,500多年來,眾多的大臣官宦來此瞻仰圣賢和緬懷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來此訪史憑吊和直抒胸臆。崖山祠北靠崖山,南眺崖門,依山而建。占地1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正門牌坊上崖山祠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白沙用茅龍筆書寫的,祠內設有崖山史跡陳列館、慈元廟、三忠祠、義士祠、楊太后寢宮、白鷴亭、望崖樓等十六處建筑,祠、廟為宮殿式構筑,朱墻、黃琉璃瓦、歇山頂,富麗堂皇。祠內綠樹成蔭,古樸莊重。國母殿又稱“慈元廟”原叫全節(jié)廟,是江門市新會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內奉楊太后與少帝趙昺塑像,并陳列其生平事跡和南宋小朝廷南逃以至滅亡的史料。殿前為花圃院居,左右……[詳細]
149、許駙馬府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駙馬府
  許駙馬府在潮州市中山路葡萄巷東府埕4號,是北宋太宗曾孫女德安公主駙馬、殿直許玨的府第。許玨是唐宋“潮州八賢”之一許申的曾孫。駙馬府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間(公元1064—1067年),座北向南偏東,面寬42米,進深48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三進五間,頭進及后座均帶插山廳、插山房,合為九間;中廳東西圍屋帶從厝廳、房及書齋,后面有橫貫全宅的后包。主體的三進與插山構成“工”字格局,圍屋隱伏于中座兩旁山墻外,形成獨廳、獨院、獨天井之獨特設置。府內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質清冽。駙馬府全宅木屋架概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條狀連續(xù)石地梁--地袱上。墻體為板筑夯灰和青磚條漿砌,后座正廳東側二面墻壁仍保留桃紅色的竹編灰壁。府第屋面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正脊兩端從山尖伸出石質鰲尖,垂脊頭開嘴甚長。整座建筑結構嚴謹、古樸大方,被專家們譽為“國內罕見而完整的府第建筑”。1996年許駙馬府作為明代的古……[詳細]
玄武山元山寺
  元山寺位于碣石鎮(zhèn)玄武山麓,占地面積15公頃,風景怡人,文物薈萃,是閩南語系海內外信仰的中心。元山寺是久負盛名的佛教古寺,現(xiàn)為陸豐縣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廟宇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改建為玄武廟,明代萬歷五年擴建為元山寺。經明、清、民國幾次修葺,現(xiàn)已頗具規(guī)模。元山寺氣勢磅礴,建筑非凡。依山勢遞筑為一組四合院的對稱式宮殿群體廟宇,三進殿宇沿多次臺階直通正殿,廟宇格局設計精確,遮陽曲徑四通八達,有山門、前殿、中殿、配殿、廳堂、僧房和廊廡等建筑物99間。其整體建筑融宗教建筑、宮殿建筑、民居建筑、園林建筑于一體,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筑特色。它建筑結構嚴謹,重斗疊拱、高脊飛檐、雕梁畫棟、傳統(tǒng)瓷貼,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術。寺內金碧輝煌;正門上雕龍畫鳳,裝飾精美;門兩邊兩只石獅威武有生氣,宛若兩個盡職的衛(wèi)士日夜守護著元山寺。一進寺門,可看到里面陳列著眾多珍貴的歷史文物……[詳細]
廣州大佛寺
  大佛古寺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新中街21號。古寺始建于南漢(公元917-971),名新藏寺,為南漢王劉上應天上二十八宿而建。明代擴建為龍藏寺。后殿宇垂危,改為巡按公署。清順治元年(1649)公署毀于火。平南王尚可喜為便于向天子“祝嫠祜國”,考訪龍藏寺故址,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重建殿宇,于第二年冬建成。大佛古寺殿宇仿京師官廟制式,兼具嶺南地方風格。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觀賞價值。大雄寶殿座北向南,面闊七間,深進五間,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至今仍為嶺南之冠。歇山頂上蓋素胎板,瓦簡及勾頭,滴水,灰塑瓦脊的竹龍,牡丹等脊飭。雖歷經三百多處風雨侵蝕,但風貌尚存。安南(今越南)王捐贈的優(yōu)質木材作梁柱框架,至今亦基本完好。另外還有頭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廊廡、香積廚等大小殿堂,房舍都顯得清凈樸素,宏偉莊嚴。雍正十一年(1733),廣州知府劉庶接到率正皇向全國頒整佛教諭旨,決定選大佛寺作宣諭之所,于殿前……[詳細]
雷州天寧寺
  雷州天寧寺古稱報恩寺,在雷州市雷城鎮(zhèn)西湖路北側。唐大歷五年(770年)開山岫公創(chuàng)建,歷代皆有重修或拓建,現(xiàn)構為清代建筑風格。寺依山構筑,坐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為石牌坊、山門、天王閣、大雄寶殿、藏經閣,兩廂為鐘樓、鼓樓和僧舍。石牌坊是明弘治年間太監(jiān)陳榮重修,為四柱三間通天式,坊額有蘇東坡手書“萬山第一”四字。山門門額有明代海瑞所題“天寧古剎”四字,門內兩側各塑金剛1座。天王閣內塑四大天王,中置彌勒佛及韋陀。大雄寶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基座高7米。藏經閣內藏佛經。全寺房舍50余間,建筑總面積4500平方米,為雷州半鳥第一古剎。自宋以來,貶官、主雷名人多游此寺,或寓居寺內,留下墨跡、詩文。蘇軾題坊,海瑞題額,陳振桂題“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古哲題”聯(lián)。明代高僧德清(號憨山)寓居該寺達16年,對嶺南禪宗影響很大。寺內現(xiàn)仍存明清至民國碑刻和石聯(lián)30余通。1984年后,逐年對天寧寺進行修葺,……[詳細]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別名心泰平草廬,又名培遠堂,位于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鎮(zhèn)淡定村(今逢甲村)。丘逢甲故居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丘逢甲從臺灣回到蕉嶺時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兩堂四橫一圍客家圍屋,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800多平方米,共有房屋55間2堂。丘逢甲故居每個堂、室均有清代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堂名、楹聯(lián),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故居內陳列有珍貴文物、照片、手稿、文獻,向人們展示民族英雄、抗日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的一生。丘逢甲故居為沙灰瓦木結構,丘逢甲故居是一幢坐西朝東兩堂四行,中軸對稱,后面半圓形圍屋與前面的5個門樓形成封閉整體的客家圍屋。丘逢甲故居由泮池、禾坪、堂屋、花胎、圍龍、橫屋等組成,通一進三間,門口有禾坪和池塘,房舍中央是一進兩廳的堂屋,下堂與上堂之間左右兩廊對稱,抬梁式木質梁架,中間天井較小,兩邊是“一”字形排列的廂房,后面有半圓形……[詳細]
154、細美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細美寨
  細美寨是廣東省韶關市丹霞山風景區(qū)陽元山背后的山上一個古寨遺址,建于明朝,現(xiàn)在已無人居住。他的存在有兩種說法,一是說細美寨是古時當?shù)馗蝗藶榉劳练硕郎叫藿ǖ谋,但是當(shù)卮迕褚灿幸环N說法認為土匪為了躲藏而在山上建了一個寨子居住。不管是哪種說法,古時能在細美寨居住,上上下下的一定很艱苦,沿著山體旁邊陡峭的臺階爬向山頂,在小徑中幽然佇立著斷壁殘垣。從細美寨遠眺,四周是壯觀的丹霞地貌,偶爾有老鷹盤旋在天際。游客們在半山腰的平臺處紛紛停下腳步,等待美麗的落日?上Ы裉斓穆淙詹凰阕蠲溃瑳]有晚霞的陪襯,顯得有些孤獨,蒼鷹的忽現(xiàn)為天邊多點綴了一點墨色。發(fā)現(xiàn)細美寨純屬偶然。緊鄰著陽元石的就是陽元山,陽元山壁立千仞,石壁因流水侵蝕,留下道道豎印,宛如一幅布掛在崖上,遂名為“曬布崖”。在山體一側窄窄的、如魚脊一般的緩坡上遠遠地看,似乎有隱隱約約的臺階,如一部天梯掛在崖上。當?shù)厝苏f,那就是九九天梯,過去是上山的唯……[詳細]
聯(lián)豐花萼樓
  花萼樓位于大埔縣大東鎮(zhèn)聯(lián)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于明萬歷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ㄝ鄻钦嫉孛娣e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筑。共有三環(huán),內環(huán)為一層30個房間,二環(huán)為二層60間,外環(huán)為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墻體用生土夯筑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梁灰瓦。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墻上設有內小外大呈三角的-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巖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是為抵御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樓內有面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著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愿。天井一側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之用。樓內還有礱、碓等常用-設施。整個土樓布局合理、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現(xiàn)樓內還住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