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期納古建筑群
  期納古建筑群分布于清水、街西、文鳳3個村委會,其中以清水最多。古建筑群分別由清水瑞光寺、黃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東岳廟、街西寶月寺、文鳳果園何家大院9處文物建筑及附屬物組成,總建筑面積大約4600平方米。建筑群中東岳廟、瑞光寺為集體所有,其余建筑均為私人所有。用途為宗教場所、辦公用房、私人住房。期納古建筑群中,瑞光寺、寶月寺、黃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7處建筑為明代木結(jié)構古建筑。最早的阮家宗祠據(jù)阮家家譜所載為明永樂二年(1404年)所建,其余6處為明代中晚期所建。東岳廟為清乾隆時期所建。果園何家大院為清至民國時期所建。期納古建筑群中的7處明代建筑較完整地保留了明代建筑原始構架,明間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出單步梁,五架梁和三架梁之間用雕花柁墩支承,三架梁上用雕花柁墩支托脊檁。梁架用材粗大,雕花精美,技術精湛。瑞光寺、寶月寺、東岳廟大殿木結(jié)構還……[詳細]
羅漢山古墓群
  在曲靖境內(nèi),除八塔古墓群之外,后來發(fā)現(xiàn)的最為壯觀的古墓群在三寶(明代曲靖府城南城)的羅漢山梁堆墓群。這是位于曲陸高速公路與326國道之間的一座小山,茂密的云南松和四季的野花常年將它裝點得生機勃勃。這里的古墓早在《新篡云南通志·卷八十二·金石考》引《曲靖地志》就有記載:“城外多高壘,皆曰梁王墓。城南羅漢山亦有八冢,真?zhèn)文,前有人掘之,得金玉戈兵器皿之屬!边@當中就說得很明白,不過只是數(shù)量上不準確,這里的梁堆墓不是八冢而是十二冢。密集地分布在這1.6平方公里的山頂。這片古墓群從通志記載上看,早在清代就有人盜過,而最近的一次被盜發(fā)生在2001年三月末的一天,盜墓賊從標號為M11的一座古墓下手,從頂部打下一個8.2米深的豎井,直達墓室正中底部,至于最后盜得多少隨葬物品,誰也不清楚。當?shù)匚幕块T發(fā)現(xiàn)并報告的時候盜墓者早已逃之夭夭。然后區(qū)文物管理所的同志迅速趕到了出事現(xiàn)場,證實了這座古墓被盜的現(xiàn)實![詳細]
宜良湯池萬福寺
  萬福寺位于宜良縣湯池鎮(zhèn)涌金山。相傳寺內(nèi)供佛象萬尊而得名。創(chuàng)建失考。明嘉靖間(1522-1566)謫戍云南的楊升庵已作詩《萬福寺》詠之,云:寺臨飛鳥外,樓出掛虹端。山翠沉云暗,湖舟染雨寒。因阿鑿戶牖,依石構贊元。雙樹蟬棲穩(wěn),一花人折難。陰霞仍半沒,晚靄試橫看。攸對登高賦,仙毫點筆瀾。天啟六年(1926)立《建殿宇鑄圣像施常住碑引》,今存。清乾隆《宜良縣志》跋語者馬偶步楊升庵先生原韻作詩詠《萬福寺》。乾嘉間邑名士陳達詩詠《萬福寺》云:一山都是石,直上似登樓。樹杪檐層出,巖端路曲周。云連千嶂曉,天朗半湖秋。偶入長廊坐,僧貧院更幽。道光十四年(1834)三月初三日地大震。萬福寺廟會演戲劇,戲臺崩塌,優(yōu)人壓斃。寺院亦倒塌,后于咸豐初年修復。光緒三十四年(1908)恩貢生李正香等稟請當?shù),禁止三月三迎佛演劇,旋奉批準,勒碑遵守。民國九年?920)恢復迎佛演戲傳統(tǒng)廟會,遠近縣鄉(xiāng)赴會者萬人,熱鬧非常! [詳細]
44、石鐘山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鐘山石窟
  介紹:石鐘山是石寶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鐘而得名。這里峭壁嶙峋,矗立著奇巖異石,被當?shù)厝朔Q為“活不耐煩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間幽谷。在南山坡上,翠竹環(huán)抱著一群古色古香的屋宇,那便是石鐘寺。寺里有一巨石,形如倒扣的巨鐘,故以石鐘山為名。素有南國瑰寶之稱的石鐘山石窟群就雕鑿于此。是石寶山景區(qū)中最為著名的景點,又稱石寶山石窟,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集云南少數(shù)民族雕刻藝術的精華,并受中原、藏族、南亞以及西亞等文化的影響,其風格與內(nèi)地的敦煌、龍門石窟有異曲同工之妙。石鐘山石窟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稱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該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交通:由劍川縣甸南向岔路至沙溪石鐘山,可乘沙溪方向客車。用時參考2小時門票包含石寶山門票內(nèi)開放時間07:00~21:00景點位置云南省劍川縣石寶山……[詳細]
哀牢山隴西世族莊園
  隴西世族莊園,是清朝乾隆御封巖旺土把總世襲土司李顯智末代傳人李潤之的宅地,位于哀牢山主峰地段戛灑鎮(zhèn)耀南村大平掌,距縣城120余公里,距戛灑集鎮(zhèn)36公里,經(jīng)恩水柏油公路可直達莊園。隴西世族莊園分主體建筑、花園、馬廄三部分,占地面積4.2畝,共58間。莊園是隴西李世家族興起、衰亡的歷史見證。隴西李氏興起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李毓芳因征戰(zhàn)有功,被皇帝誥封為“云騎尉”,其子李顯智又被封為巖旺土把總,后來數(shù)代都為世襲土司。李有富,隴西世族末代傳人,這位裊雄掌權后,采取黑吃黑、0販鹽、經(jīng)商、辦廠等手段,在短短的十余年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使李家一步步走向暴富。1938年冬天,李有富經(jīng)籌劃大興土木建蓋“隴西世族”莊園,并從省城用馬幫馱來紅毛泥(現(xiàn)今的“水泥”),在十里河開爐煉鐵打制人造鋼筋用于建房。經(jīng)過5年的努力,1943年春,這座哀牢山深處的土司莊園終于建成問世。莊園的建筑風格離不開時……[詳細]
藏經(jīng)堂
  中心鎮(zhèn)公堂又稱“藏經(jīng)堂”,它是全城藏族議事及宗教活動的中心,也供人們辦理婚喪宴會等使用。游覽藏經(jīng)堂,首先是其整體建筑形式為漢藏合壁:外觀呈古樸漢式樓閣,內(nèi)為典型藏式佛殿。門西邊山壁上繪有藏傳佛教四大金剛,繪工極精美且富麗。室內(nèi)墻上保留有清代藏族藝人所繪壁畫,線條流暢,色彩絢麗,它以藏式宗教畫為主體,兼收漢、白、納西繪畫特色,是其他藏區(qū)罕見的文化交融現(xiàn)象。1936年,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路過中甸。賀龍、肖克等將司令部設于藏經(jīng)堂。有此一段佳話,藏經(jīng)堂備受各方呵護。現(xiàn)已由宗教、旅游部門請-高僧在此舉行香格里拉宗教音樂法會,并定期向游客開放。景點歷史堂始建于1742年,后幾度毀建。經(jīng)堂旁的大龜山頂有朝陽樓,等登上高樓,可見中甸縣城全景。藏經(jīng)堂藏語稱獨肯純巴西康,位于舊城,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咸豐三年(1853年)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毀于兵燹。光緒八年(188……[詳細]
47、古城武廟會 AA
古城武廟會
  武廟會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內(nèi),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武廟又稱關帝廟,是大理武文化和財富的象征,歷來是滇西北百姓祈福求財?shù)氖サ。重建后的武廟結(jié)合大理白族延續(xù)千年的本主文化和我國傳統(tǒng)的財富文化,將63位最具影響力的本主神造像和奉為財神的關帝造像一起供奉在大殿內(nèi),構成大理特色的本主武廟。武廟會匯集了大理地區(qū)特色商業(yè)、民俗手工藝現(xiàn)場展示、地道小吃、民間舞樂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去大理古城旅游的游客天天有“廟會”可逛。如今,武廟會已經(jīng)成為云南大理古城內(nèi)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線![詳細]
48、天鏡閣 AA
天鏡閣
  天鏡閣坐落在洱海東岸、金梭島北面的羅荃半島上。這個半島是玉案山向南延伸的余脈。南詔晚期,這里曾經(jīng)是洱海邊莊嚴肅穆的佛教勝地。直到現(xiàn)在,這里還流傳著許多富有神秘色彩的密宗神話。據(jù)史志記載,羅荃半島上在南詔時就修建了成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閣和一塔。寺就是羅荃寺,寺址在半島東面臨海的坡谷里;閣就是觀音閣;塔叫羅荃塔,曾聳立在觀音閣北面的山脊上。傳說,古時候有個惡魔羅剎霸占了大理壩子,專吃人腦和人眼。后來羅剎被觀音制服,但是他的一伙嘍羅還藏在洱海東岸的崖洞里,興風作浪,經(jīng)常掀翻來往船只。有位叫道安的神僧在半島上建起羅荃寺,從此風平浪靜,因此寺里的僧人就稱他為羅荃法師。羅荃法師神通廣大,念幾句咒語,就能把太陽拴住三天三夜不落。羅荃寺后來毀壞了,近年來村民捐資修建的羅荃寺大殿,規(guī)模已遠不如當年了![詳細]
49、景東文廟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東文廟
  景東縣文廟景東文廟位于景東老城中心地段,左鄰景東最高學府——景東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廟,又叫黌學,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總面積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戰(zhàn)亂焚毀,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國家撥款重修,整座建筑為多級臺階庭院式建筑群。文廟背靠巍巍無量山,面臨滔滔川河水,五條蛟龍朝圣人,一只采鳳拜先師。自然景觀十分優(yōu)美。在古梅、蒼松、翠柏的襯托下,更富有詩情畫意。文廟內(nèi)有半池、欞星門、大成殿、廂房等建筑。其中半池是用條石砌成的一個月牙池,美觀大方。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jù)說,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魯國的學校叫泮宮,泮宮前一個月牙形水池,稱為泮池,孔子是魯國人,在魯國講過學,所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后來人凡修文廟時都要修個泮池。當時學生進學校讀書亦稱入池。泮池周圍有45根石柱和41塊板石組成護欄,池上的石拱橋兩邊有6根石柱和5塊石欄板,凡入此廟得從橋上走過,……[詳細]
茶馬古道遺址
  茶馬古道遺址茶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別是清朝光緒年間至民國時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瀾滄、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馬道,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mào)通道,也是思茅物資交流、進行貿(mào)易的南方絲綢之路。山間鈴響馬幫來,是50年代前的真實寫照。在車輛如梭的今天,馬幫已不再有,山林是聽不到清脆的馬鈴響了。茶馬古道顯得更加寂靜。但回蕩動聽的馬鈴聲和趕馬人的山歌依然記憶憂新:三月里來,三月三,趕著騾馬進茶山,普洱茶好人人愛,馱起茶葉到遠方。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茶馬古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因康藏屬高寒地區(qū),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區(qū),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詳細]
51、皇閣寺
皇閣寺
  德宏戶撒皇閣寺戶撒皇閣寺位于隴川縣戶撒鄉(xiāng)東北角的金鳳山上。據(jù)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系西平王沐英屯兵駐防戶撒時所建。為漢式建筑,由上奘皇閣寺和下奘報恩寺組成,道教與大乘佛教合一的寺廟,皇閣寺供奉玉皇大帝及諸神像,報恩寺供奉觀音菩薩及其它佛像。兩寺均為獨立的四合院,玉皇殿為城樓式,蔚式壯觀皇閣寺,又稱皇閣報恩寺,位于隴川縣戶撒鄉(xiāng)政府北角的金鳳山上,海拔1470米。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387年前后),它是由上下兩奘組成。上奘稱皇閣寺,下奘稱報恩寺,歷來俗稱皇閣寺;书w寺和報恩寺是道教和佛教合一的寺廟,上奘皇閣寺塑著玉皇大帝及諸神像,故稱皇閣寺,為道教;下奘報恩寺塑佛、法、僧三寶及其它佛象,故稱報恩寺,為佛教寺。為什么信仰小乘佛教的阿昌族地區(qū)會保存著道教及大乘佛教的寺廟呢?下面就有一個關于皇閣寺的傳說故事。據(jù)人們傳說:在六百多年以前的明洪武年間,明將西平候沐英率兵……[詳細]
云南陸軍講武堂
  云南陸軍講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華圃,創(chuàng)辦于1909年。直到今天遺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今還存在著一幢米黃色磚木結(jié)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筑。由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各樓對稱銜接,并設有通廊,樓端各設拱券門一道。占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尚存有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一幢。南樓中部設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樓前即當年寬大的操場,不亞于兩個足球場面積,不過今天已為云南省科技館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歷經(jīng)百年風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走馬轉(zhuǎn)角樓的樓房,不僅平添幾分古色古香,也顯現(xiàn)了講武堂當年的雄宏氣魄。云南陸軍講武堂,原系清王朝為編練新式陸軍,加強邊防、對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設立的一所軍事學校,既輪訓在職軍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畢業(yè)后任中下級軍官。由于該校教職員多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很多人在日本學習時就是……[詳細]
53、寶鼎寺
寶鼎寺
  寶鼎寺寶鼎山位于保山壩子東北部,2776米的海拔使它成為了壩子周邊最高的山峰。寶鼎山在曾為漢代不韋縣治的金雞村后堆疊而起,山頂由數(shù)座峰巒簇擁而成,由于峰巒的簇擁之勢形如寶鼎,該山便擁有了“寶鼎”的稱謂。寶鼎山數(shù)座相互簇擁的峰巒之中,獅子頭因其雄偉厚實和絕對的高度優(yōu)勢成為了寶鼎山的主峰,該峰之北是由側(cè)峰圍護而成的一片平緩場地,相傳古代官府曾經(jīng)在此駐軍演兵,因此這一場地至今仍叫小校場,主峰西南和另一座側(cè)峰之間是又一片面積數(shù)倍于小校場的大校場。寶鼎山之巔,嵯峨的巉巖唱響了堅挺與高峻的峰巒之歌,它們?nèi)绻S如臺、如鳥似獸,為了億萬年的堅挺和永恒,這些青灰的巖石摒棄了曾為巖漿時的無形與善變,憑著堅硬和頑強成為了寶鼎山的基元和脊梁,它們以冷峻回應流云的綿軟,以堅硬撕裂南來的氣流,它們以雄奇和堅挺塑造起了寶鼎山的品格。爬山登高者站在獅子頭嶙峋的巖峰上極目遠眺,北方山嶺逶迤,東方群山空蒙,南方則云天渺渺,寶鼎……[詳細]
54、碧塔海
碧塔海
  碧塔海自然保護區(qū)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縣東部,距縣城25公里。保護區(qū)以碧塔海為中心,總面積840平方公里。碧塔海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藏語稱碧塔海為碧塔德錯。碧塔意為牛毛毯,德為魔,錯為海。碧塔海素被稱為高原明珠,湖面海拔3538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歷史上曾經(jīng)是被水淹沒的凹陷地帶,第四紀隨西藏高原強烈抬升形成目前高原面貌。地處橫斷山脈上部的高原面上,屬青藏高原向云南高原的過渡地帶。四周群山環(huán)抱,林木蒼翠,雪峰連綿。為斷層構造湖,湖面呈海螺形狀,湖面海拔3539米,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平均寬700米,最寬處約1500米,最窄處約300余米。平均水深20米,最深處約為40米,水域面積159公頃。它由雪山溪流匯聚而成,湖水碧藍,雪山樹影倒映湖中,清麗醉人,湖中有島,生長著云杉、高山松、高山櫟、白樺、柳等。碧塔海以它美麗恬靜的天姿麗質(zhì)吸引著游客。保護區(qū)1984年建立,為云南省省級自然……[詳細]
宜良文廟
  宜良文廟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四年后(1513)遷建于城內(nèi)守御所之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縣李淳以“歷來建樹取向陽,學宮面北笑宜良”為由,遷建于縣城西北角,是為現(xiàn)宜良文廟。宜良文廟座北朝南,沿南北中軸線建有大同門、狀元橋、泮池、文明坊、欞星門、大成門、月臺、大成殿、崇圣祠、尊經(jīng)閣。文廟占地26000余平方米,東西對稱,布局嚴謹,形成了三路四進的建筑格局。集殿、閣、堂、祠、照壁、石牌坊、小橋流水、石雕、木雕為一體,把儒家思想與建筑形式相融合,體現(xiàn)了儒家“天下大同”和“集大成于一體”的思想理念。宜良文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廟建筑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是云南省規(guī)模第二大文廟,也是昆明市保護最好、規(guī)模最大的文廟,是宜良縣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體現(xiàn)了宜良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考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