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樓入口處】白馬關是有漢以來,劍南五關的最后一關,由西安至成都入四川境后將經(jīng)過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和白馬關。清朝的羅江才子李調元曾以詩句“江鎖雙龍合,關雄五馬侯。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來形容此關,從詩當中我們也不難想象在古代白馬關對于整個四川在戰(zhàn)略意義上的重要性。歷史上,白馬關曾經(jīng)三次易名。東漢時,因其地處于古綿竹城的東北面,所以被稱之為綿竹關。唐代則改名為鹿頭關。這是由于我們腳下這片山,名為鹿頭山,而關名也就以山名來定。公元907年,朱全忠于長安篡奪唐朝政權以后,盤據(jù)四川的王建,乘機在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權,他移鹿頭關到現(xiàn)在黃許鎮(zhèn)的綿遠河畔,依水建立關隘,隨之借用歷史上漢高帝騎白馬路過此地、龐統(tǒng)和劉備曾經(jīng)在山下互挽坐騎這兩段歷史,而將此關正式定名為白馬關。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關樓上這“白馬關”的關名,則是宋朝大文豪蘇軾的墨寶。此時在我們腳下的這條道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牛古驛道!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