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青島市旅游

青島市文物古跡介紹

俾斯麥兵營舊址
  俾斯麥兵營是德國海軍當局在青島建設的大型軍營之一,以德國“鐵血宰相”O(jiān)tto von Bismarck(1816-1898)命名,兵營位于青島山的南麓,現(xiàn)為中國海洋大學校舍。俾斯麥兵營 又名萬年兵營, 位于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qū)魚山路5。德國侵占青島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三座兵營,其中以俾斯麥兵營最為典型。兵營共有營房四座,是在炮兵營舊址——“嵩武兵營”建筑的。第一、二營房建于1903~1905年, 第三、四營房建于1906~1909年。營房建筑古典構圖,作橫三段縱五段劃分,中央與兩端突出階梯形山花作重點裝飾, 明顯帶有19世紀末期歐洲建筑的手法,門窗為四分階段圓券,是當時青島德國建筑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鋼梁,中間填以三合土的樓層構造則是當時青島德國建筑習見的構造技術。這四座營房的平面分別是“H”型,圍成一練兵場。營房的階梯式山墻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裝飾為當時德國兵營建筑的通例。先期……[詳細]
62、嶗山關帝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關帝廟
  嶗山關帝廟關帝廟位于仰口灣西南,在上苑山東南豬頭峰下,是一處景色清麗的道院。嶗山地區(qū)自清初就習慣把關帝廟與土地廟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區(qū)各村,而主祀關羽的道院,在嶗山僅此一處。關帝廟奉全真道華山派。據(jù)明嘉靖年間重修碑載,關帝廟本系太平宮之下院(另一下院為東華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從太平宮分出,1929年由道士劉太清、賈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規(guī)模。重修后有大殿3間、道舍26間,為二進式院落。進山門為前院,有中殿3間,穿堂,兩旁彩塑關平、周倉立像,高2米多,殿兩旁各建倒房4間。后院為四合院,繞過照壁有大殿3間,內祀2米多高的彩塑關羽坐像,四周繪關羽生平壁畫,如“桃園結義”,“刀挑紅袍”、“華容擋曹”、“單刀赴會”等,畫工細膩工整,比例勻稱,是嶗山壁畫之上品。大殿兩旁各有配房3間,東西廂房各4間,皆為磚木結構之硬山式建筑,該廟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多平方米。廟內藏有《道德經(jīng)》等經(jīng)……[詳細]
青島德國建筑
  青島德國建筑群主要分布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qū)、市北區(qū)。1897年德國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強占膠州灣后,在青島市南區(qū)太平路(德國人當時稱威廉街)周邊、八大關等處留下德國人建的西式建筑群。如1905年建的德占領軍提督府,建筑面積7500平方米,為宮殿式建筑,四層,正面四角用花崗石砌筑,屋頂系紅筒瓦,坡度大,樓上嵌大時鐘。當年德國青島總督官邸,建于1908年,系德國古堡式建筑。1897年德占青島后,為加強德國殖民統(tǒng)治和對我國的經(jīng)濟掠奪,在青島興建了較為完整的德意志帝國殖民統(tǒng)治體系建筑,這些建筑對體現(xiàn)青島城市風貌特色起著主導作用。青島近代史上先后歷經(jīng)德、日、美三代帝國主義統(tǒng)治,經(jīng)過百余年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歐式建筑特別是德國建筑為主要特色的青島城市近現(xiàn)代建筑藝術文化景觀。在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國青年派、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義等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歐洲近現(xiàn)代建筑藝術美學傾向,體現(xiàn)了文藝復……[詳細]
西寺遺址
  【西寺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膠南市塔山鎮(zhèn)西寺村北。遺址東靠白馬河,西部有一條南北向機耕路,南部部分壓于西寺村民房下。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從遺址東側靠河邊的斷崖看,文化層厚約2~3米。地表散布有許多陶片、石器、貝殼、獸骨等。遺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遺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石器中有斧、鏟、刀、鑿、鏃等,石質堅硬,通體磨光,制作精巧。陶系方面泥質和夾砂占半數(shù)以上,泥質黑陶比例最高,次之為夾砂和泥質的灰陶以及部分褐陶。在泥質陶中最突出的是細泥陶,質地細膩,不攙和任何雜質,里外透黑。器表多為素面,磨光,外表顯得漆黑光亮。紋飾有弦紋、劃紋、附加堆紋等。制陶已經(jīng)普遍使用快輪技術。器形主要有鼎、罐、盆、杯、鬻、碗、量等。此時高度發(fā)達的制陶工藝集中反映在遺址采集到的蛋殼陶杯上,胎薄一般在0.5毫米左右,各部件先分別制成,然后才組裝……[詳細]
田橫五百義士墓
  【田橫五百義士墓】 為西漢墓葬。位于即墨市東部的田橫島西峰之巔。墓呈漫圓形,直徑近10米,封土高2.5米,由石塊與砂土筑成。田橫島座落于即墨市東部黃海的橫門灣中,現(xiàn)已辟為田橫島旅游度假區(qū)。海島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距陸地約3.5公里,因西漢初年齊王田橫曾率眾在此棲居而得名。田橫(?~公元前202年),戰(zhàn)國齊田氏之后。秦末,隨其兄田儋起兵反秦,盡有齊地。田儋子田市、田儋弟田榮、田榮子田廣相繼為王。韓信破齊,田廣死,田橫乃自立為王,后兵敗于漢將灌嬰。漢滅楚后,“與其徒屬五百人入海,居島(即今之田橫島)中。”劉邦稱帝,一再遣使者招降。田橫與門客二人去洛陽,行至洛陽15公里外的偃師驛站,羞為漢臣,-身亡。留島的五百徒屬聞橫死,亦皆-。后人感其忠烈之舉,收五百義士遺骨合葬于島頂,并立廟祀之。田橫廟已廢,“齊王田橫暨五百義士之位”的石碑尚存。田橫及五百義士的悲壯之舉,古今稱頌不絕。司馬遷……[詳細]
膠州帝國法院舊址
  膠州帝國法院位于市南區(qū)德縣路,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兩層磚石木結構,紅瓦蒙莎屋頂,黃色拉毛墻面附淺壁柱,蘑菇石勒腳,具有德國建筑厚重粗獷的特點。始為膠州帝國法院辦公樓,后為青島歷屆法院駐地,今為市南區(qū)檢察院使用。膠州帝國法院舊址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德國人漢斯.費特考爾設計,德國漢堡阿爾托納區(qū)F.H.施密特公司施工。該建筑為膠澳總督府前廣場右側建筑。兩層磚石木結構,建筑面積3126.53平方米,大小房間31處,并有地下室和0。紅瓦蒙莎屋頂,黃色拉毛墻面附淺壁柱,蘑菇石勒腳,主入口朝向廣場,并在龐大的廳堂建筑體與相對見小的側翼辦公樓的交匯點上。立面的窗體深入墻體50厘米左右,巨大的三聯(lián)長窗,以粗花崗石貼臉,曲線山花和粗條石檐口呈縱向,間或橫向分隔,構成良好的遮陽設施,并賦于整個立面以立體感和生動感,使整個建筑具有德國建筑厚重粗獷的特點,現(xiàn)為市南區(qū)法院辦公樓。 交通 棧……[詳細]
67、洪深故居
洪深故居
  洪深故居位于八關山麓福山路1號。1934年洪深來青島接替梁實秋任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時在此居住。洪深的父親洪述祖來青島曾有別墅,名“觀川臺”,但被日本統(tǒng)治者沒收。洪深租宅于此。他結合家庭遭遇及當時青島的屈辱史,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劫后桃花》,由當時的明星公司拍攝,由電影皇后胡蝶主演。這是一座德式別墅,闊大的院落,高聳的圍墻,穿過兩扇雕花的鐵柵欄大門,正對著大門的是一段寬敞的沿地勢而建的臺階,臺階向兩邊分開,之后繞過一面造型古樸的壁墻,進入高處的院內,再通過石階才能進入居室。洪深故居是一座二層樓的德式建筑, 高大的門廳,拱形窗戶,青磚灰瓦,歌特式的屋頂,十分的寬敞和氣派。洪深系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其父洪述祖系民國初年的內務部秘書。因涉及暗殺宋教仁事件,1913 洪深年初到青島躲避。洪深時在北京就學,暑假時短居于青島。1933年他來青島,任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授課之余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和……[詳細]
王統(tǒng)照故居
  觀海二路49號,是我國新文學運動中涌現(xiàn)出的著名作家王統(tǒng)照的舊居。王統(tǒng)照1926年來青島,在此定居近30年,1950年離開青島赴濟南。詩歌《這時代》、短篇小說《聲》、《銀龍集》、散文集《片云集 》、《青紗帳》、著名長篇小說《山雨》即在這里問世。1929年王統(tǒng)照在青島還與同仁編輯出榜拉了青島的第一份文學期刊 《青潮》 ,聞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吳伯蕭等著名學者也曾在這里歡聚,切磋文學,出版了文藝副刊 《避暑錄話》 等。王統(tǒng)照(1897--1957),字劍三,筆名息廬、容廬,作家、山東諸城人。1924年畢業(yè)于中國大學英文系。1918年創(chuàng)作家王統(tǒng)照辦《曙光》。1921年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fā)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曾任中國大學教授兼出版部主任。1934年赴歐洲考察古代文學和藝術。1935年回國,曾任《文學》月刊主編,開明書店編輯,暨南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建國后,歷任山東省文聯(lián)主席,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詳細]
西賢都遺址
  【西賢都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萊西市望城街道辦事處西賢都村西20米處的西賢都遺址坡地上。1979年文物調查時發(fā)現(xiàn),1983年文物普查時又進行了復查。遺址呈北高南低的緩坡狀,南臨大沽河的支流賢友河,西賢都通往望城的村級公路穿過遺址南半部。遺址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遺址的南邊為4~5米高的斷崖,上面清楚地暴露出文化層和灰坑等遺跡。文化層厚約l米,有的灰坑則深達2~3米。由于遺址南部破壞較為嚴重,因此地表散布大量的石器、陶片、獸骨、紅燒土塊等。石器主要有斧、鏟、刀等,大多刃部磨光。在采集的陶片中,以夾砂黑陶為主,次為泥質黑陶和夾砂灰陶。也有少量的紅陶片。大多為輪制,少數(shù)陶片制作痕跡不明顯。從素面為主,有少量弦紋和藍紋,有雞冠形器耳。器形可辨的有鼎、罐、器蓋等。鼎足多作扁鑿形,也有扁平形的。足略有凹窩,有很長的實足尖,形狀接近大汶口文化晚期……[詳細]
70、康有為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有為墓
  【康有為墓】 位于青島市嶗山區(qū)大麥島村北的浮山南麓。墓址占地1000平方米,墓呈圓形,周長16.4米,封土高2米。周圍用石塊砌成,砌石高0.6米。墓前豎立康有為的門生、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撰寫的“康有為先生之墓”碑(高2.22米,寬1米,厚0.26米),碑陰刻《南?倒怪俱憽。墓后植六棵挺拔的龍柏,象征“戊戌六君子”?涤袨椋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戊戌變法失敗后,--海外16年。辛亥革命后歸國。1923年寓居青島,1927年3月31日在青島寓所病逝。原擬安葬故里,靈柩暫放于本人生前自擇的李村東南象耳山(又名棗兒山)墓地。1929年決定不遷葬,就由呂振文撰書立一墓碑(碑高2米、寬0,76米、厚0.13米)于石砌墓前,碑陽書“南?迪壬埂北幙獭澳虾?迪壬贡摹,簡略個紹了康有為的生平和逝世經(jīng)過。1943年正式安葬于此。20世紀60年代,康有為墓遭……[詳細]
馬濠運河
  【馬濠運河】又稱馬家濠運河,是元明兩代開鑿的膠萊運河的南段部分。位于黃島區(qū)薛家島的西部,北起黃島前灣,南至唐島灣,流經(jīng)四個村莊,即官亭村、濠南頭村、濠洼村、濠北頭村等。據(jù)《明史・河渠志》載,馬濠運河修成之日,“長十有四里,廣六丈有奇,深半之”。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山東海區(qū)開辟了第一條溝通南北的航線,用于南糧北調。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姚演為總管,負責開鑿南起靈山?诘鸟R濠,北達萊州灣,長達350公里的膠萊運河。盡管由于當時政治、經(jīng)濟特別是科技條件的制約,“遇石而罷”,終未成功,但馬濠運河仍是膠萊運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700余年。據(jù)《新開膠州馬濠之記》碑(現(xiàn)存官亭村)記載,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新開鑿馬濠,歷時3個月,終于在4月22日鑿通。馬濠運河的開通,不僅縮短了南糧北調的航程,保證了海上安全,而且也為當?shù)貛砹朔睒s。據(jù)《重修膠州志》載:“商賈自淮南……[詳細]
李秉和莊園
  李秉和家族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國期間即墨境內最大的財主。他的土地之廣,店鋪之多,錢財之巨,莊園之豪華,為即墨之冠,聞名于省內外。這里且不說他在本縣及外地的店鋪和專管收租的“莊子”多少,單將李秉和莊園情況作以概述。李秉和莊園座落在即墨縣城東北部27公里的金口鎮(zhèn)李家周疃村。莊園自李秉和始,經(jīng)過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經(jīng)其曾孫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使這座莊園在建筑上日臻完善,在規(guī)模上遠近聞名。它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的莊園。整個莊園以圩墻環(huán)圍,東寬西窄,略呈梯形,占地總面積為150畝。其中李秉和家占地達75畝之多,余者皆為李秉和之堂兄弟李秉秢及其他李氏族人所居。莊園的圩墻周長約1.5公里,高5米,頂寬4米,由三合土版筑,內外墻壁砌以磚石。圩墻頂外側筑有女墻,并按地形分別筑有向外凸出的四個炮臺,炮臺底部留有炮洞,其凸出的三面,均有射擊孔和瞭望孔,便于左右瞭望和防御射擊。莊園圩墻開南、北、東三個圩門,皆為磚砌……[詳細]
青島天主教堂
  青島天主教堂又名“圣彌愛爾教堂”,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浙江路北端(浙江路15號)的高崗上,是青島市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中國有名的天主教堂之一,并且是國內唯一的祝圣教堂。天主教堂由德籍主教維昌祿籌集資金并主持修建。1932年動工,1934年建成。由德國籍建筑工程師畢婁哈設計,其外形風格系哥特式建筑。教堂占地面積2470平方米,建筑面積3223.58平方米。兩側對稱,各有花園一個,教堂東花園北首建有平房一棟,供神父使用。教堂建筑結構為混凝土和花崗巖,建筑平面采用十字型。正門西南向,正門左右各一個。教堂外部用花崗石砌成,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玖瑰花形的圓窗。教堂主體兩翼,各聳一座尖塔,塔高56米,頂端各豎有4.5米高、1噸多重的十字架。塔內裝有大小鐘4口,按音樂和聲設計,皆由機械操乍。每逢星期天或教會的節(jié)慶日,大鐘啟動,方圓數(shù)里都能聽到美妙而有節(jié)奏的悅耳鐘聲,令人陶醉。天主教堂內大廳高18米,建筑平面為……[詳細]
74、瑯琊臺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瑯琊臺遺址
  時代:秦位于膠南市城區(qū)西南26公里,瑯琊鎮(zhèn)駐地夏河城村東南6.8公里處的瑯琊山上。遺址是一處建筑氣勢宏偉的古代高臺遺址。臺基位于主山梁東側,向西過山口與爭高山對峙。臺頂部寬闊平敞,周長150余米,臺基(含山體)面積為5.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為183.4米。《山海經(jīng)》云:“瑯琊臺在渤海間。蓋海畔有山,形如臺,故名瑯琊臺!爆樼鹋_既是一座具有祭祀功能建筑,也是一座具有古觀象功能建筑。瑯琊臺上秦磚漢瓦的殘磚陶片俯拾皆是;臺東側通往“望越樓”的小道旁,曾發(fā)現(xiàn)一條用殘破的古代板瓦鋪筑的道路;臺東、臺南和小臺三處斷層夯筑痕跡清晰可辨;臺北坡“御路”旁遺留塔形石砌構筑物;爭高山腳下發(fā)現(xiàn)兩處筑臺時深埋地下的排水或供水陶管;臺上殘存的變質巖建筑料石石塊,研磨精細,紋理美觀,樼鹂淌詹卦趪也┪镳^,出土的秦代“千秋萬歲”和“卷云紋”瓦當?shù)日滟F文物收藏于膠南市博物館,樼鹋_遺址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詳細]
75、劉若拙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若拙墓
  【劉若拙墓】為北宋墓葬。位于即墨市東關小學(始建于西晉的高真宮舊址)院內。墓葬封土呈圓錐形,高約1.5米,直徑約4米。始建于北宋,元、明兩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尚好。墓前有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即墨知縣李奎所立墓碑,碑陽刻有“元敕封華蓋真人之墓”10個大字。劉若拙,五代時人。據(jù)《太清官志》載:“五代時,后唐同光二年甲申(924年),道人劉若拙,自蜀來嶗山太清宮,訪李公守中子(即道教長老李哲玄,字靜修,號守中子,封道北普濟真人),相談契合遂留住焉。”其時,嶗山虎多成害,劉若拙武術高強,在太清宮東南山前,今釣魚臺之北的陽坡上,自修一茅庵,名曰“驅虎庵”,供奉老子圣像,潛修其中。元張起巖《聚仙宮碑銘》載:“五代時,有華蓋真人劉姓者,自蜀而來,遁跡茲山。宋祖聞其有道,召至闕庭,留未幾,堅求還山,敕建太平興國院以處之。上清、太清二宮其別館也:”太平興國院即宋太祖為劉若拙建立的道埒,因落莰于太平興國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