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寶山文昌宮,俗稱龍?zhí)兜。龍(zhí)兜钗挥谖毶角吧剑乔吧降闹行牡钣。傳說龍?zhí)兜钍冀ㄓ跐h代,初期是當(dāng)?shù)氐耐林褡寮漓臊埖牡胤。清初成為道家的道觀,有關(guān)圣殿(二殿)、魁星閣、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關(guān)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龍?zhí)兜钜浴褒埑厍镌隆钡木吧汀端上绿じ鑸D》而聞名。在關(guān)圣殿和文昌殿之間由地下泉水匯聚為一池潭,稱為龍池或龍?zhí)丁3刂杏袀六角形的亭閣,叫“文龍亭”,亭子的兩旁有拱橋相連,水池的四周鑲有雕花大理石欄桿,池旁楊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鏡,環(huán)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灑在水池中,清麗無比,被稱為“龍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賦詩道:“草草橫塘一鏡開,碧開青曉見樓臺;夜涼風(fēng)度鐘聲靜,恐有蛟龍出洞來。”《松下踏歌圖》繪制在文昌宮文龍亭右側(cè)橋墩的石灰墻上,下部分因水浸蝕已有些模糊。畫面寬約100厘米,長約120厘米,畫0有30余人,用黃、黑、藍、赭、綠、白等多種色彩繪畫而成。畫中人物的男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