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嘉興市旅游

嘉興市文物古跡介紹

茅盾陵園
  茅盾陵園位于西柵靈水居內,臨水依丘,墓地建造在東側的山坡上,是西大街的最高點,居高而望,視野十分開闊,一攬先生早年生活時代原汁原味的街景。整個陵園的造型布局采用“子”字型布局,“子”,取自于先生的代表作品《子夜》,筆劃簡潔、經緯分明創(chuàng)意運用,于美感中見寓意。通往陵園的道路上,建造了85級臺階,寓意先生85歲的生命歷程,而這85級臺階又以三種不同的造型來設置,以展示先生一生中的三個不同階段,闡釋了茅盾先生平實而又輝煌的人生。茅盾先生的陵墓前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銅像,它的原型是茅盾任文化部長時的影像。銅像前面是一個用黑色花崗巖雕刻的墓碑,形狀是一冊打開的手稿,書頁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陽》的手跡;銅像后的墓穴內安放著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在陵墓的東側,還遷移有茅盾的母親陳愛珠的墳墓。陳愛珠的墳墓原在烏鎮(zhèn)東柵的鄉(xiāng)下,是應茅盾家屬的請求移遷至此的,同時這也是為了實現茅盾先生的遺愿。陵……[詳細]
荷葉地遺址
  荷葉地遺址位于海寧周王廟鎮(zhèn)星火村,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類型,于1988年8月星火磚瓦廠取土時發(fā)現。1988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與海寧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約35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2—3.5米。清理出良渚文化墓葬16座,隨葬品有琮、璧、鉞等玉器及石錛、石鑿、石犁和陶器共達380件。第二次發(fā)掘時間為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考古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1米,發(fā)現墓葬12座,出土器物51件。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鉆探表明,現存遺址面積為兩塊,東部面積約為2400平方米,東西寬約45米,南北長約55米,文化層厚約1.5米。西部面積約1500平方米,東西寬約30米,南北長約50米,文化層厚約1.5米,內涵豐富。荷葉地遺址是良渚文化時代的一處大型貴族墓地,發(fā)現在此墓地上舉行過若干次與火有關的重要宗教活動跡象。遺址的發(fā)現及發(fā)掘在考古界受到特別重視,為深入研究良……[詳細]
戴墓墩遺址
  戴墓墩遺址位于平湖市乍浦鎮(zhèn)建利村戴墓墩自然村,屬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聚落址,地表包含少量商周時期遺物。遺址原有高墩,高于現有地表約2.5米,在取土后留下的零星小土堆剖面可見明顯地層,現已基本被平。遺址于1958年農民取土時發(fā)現,經考古鉆探,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93年至1994年修建東西大道時發(fā)現多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時期遺物。2001年9月平湖市博物館對遺址東部大港化工廠工程涉及區(qū)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清理良渚文化墓葬5座,發(fā)現居住址和用于祭祀的高土臺等遺跡。出土玉、石、陶器60余件,其中雙鼻壺、圈足盆、平底罐、器蓋、貫耳壺等9件陶器上發(fā)現有陶文。遺址發(fā)掘出土編號為01PDM1:6、7的帶蓋寬把杯,通體刻飾有“蛇鳥紋”和空白處勾勒網格紋和直線紋作為地紋,在良渚文化時期非常少見。遺址還曾出土一件良渚文化玉琮,玉琮呈淺青綠色,轉角處刻飾神人獸面紋,制作規(guī)整,精細拋光,晶瑩潤……[詳細]
吳家浜遺址
  吳家浜遺址位于嘉興市秀洲區(qū)新塍鎮(zhèn)來龍橋村吳家浜自然村,北臨吳家浜,現已填掉一部分,西南為河,東為田與村莊。據出土文物判斷屬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晚期,面積約33000平方米。1981年試掘發(fā)現,地層堆積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耕土擾亂層,厚約30—40厘米,發(fā)現少量的近代磚瓦和青瓷片;第二層為文化層,分上層與下層,上層約5—18厘米,土色呈灰褐色斑點與第一層有較明顯土色界線,有較少細碎陶片與小塊碎紅燒土,下層厚約5—20厘米,土色與上層無明顯差別,土質上下不同,發(fā)現少量的碎小陶片和小塊紅燒土,燒土中帶有蘆葦印痕;第三文化層的土質厚有10—40厘米,和第二層土質有明顯不同,并沾有草木灰,出現很多牛骨、牛牙、豬牙、鹿牙、魚骨等為數不少的獸骨和不少的陶片及大塊有印痕的紅燒土。調查試掘面積小,沒有發(fā)現完整器物,經挑選出的陶片共355片,從碎陶片中能觀察出器形有釜、鼎、豆、罐、缽、盉,器形較少的是支座。該遺……[詳細]
平湖莫氏莊園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境內人民路37號。是清代富商莫放梅祖孫三代居住的莊園。占地七畝,共有房屋70余間,四周以六米高的風火墻與外界相隔絕,是一座典型的封閉式木結構第宅建筑群。作為第宅廳堂,莫氏莊園“小巧玲瓏,布局緊湊,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莫氏莊園,它是清末大地主莫放梅祖孫三代居住的大型封閉式古民居建筑群。整項工程前后歷時三年,耗資十萬兩白銀,于1899年竣工,系大型封閉式古民居建筑群,莫放梅祖孫三代相繼在此居住了半個多世紀!叭嗣娌恢翁幦ィ一ㄒ琅f笑春風”。今天,莫氏莊園作為平湖市對外宣傳窗口單位、嘉興市紅色教育長廊~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嘉興市旅游定點單位,正擔負起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之重任,使人們在觀賞中了解歷史,增長知識,得到熏陶,受到啟迪。成為寓教于樂和文化旅游的好去處。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莫氏莊園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三步兩爿橋
  三步兩爿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利民行政村(原石佛寺自然村)東南角,據地方志記載為明建,由聚秀橋和常豐橋相連組成。其中聚秀橋南北走向,常豐橋東西走向。聚秀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6.21米,橋面寬2.27米,拱券縱聯分節(jié)并列砌筑,凈跨6米,矢高3.61米。橋兩側有石欄板,南北兩側分別有石階11級和10級。橋拱券石上刻有“聚秀橋”,東西兩側刻對聯“摷梅花洲之去脈,鎮(zhèn)禪仗沙之分堤”、“波影射雙龍井眼,河源通一鑒山泉”。南北落坡呈喇叭狀,北坡與常豐橋東坡相接,南坡與溪岸道路貫通。常豐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4.8米,橋面寬2.53米,拱券縱聯分節(jié)并列砌筑,凈跨5.2米,矢高4.15米。東西兩側分別有石階8級和11級,橋面無石欄板。橋拱券上刻有“常豐橋”,南側刻對聯“乘駟漫夸題柱客,成梁為助川功”。東西落坡平行,東坡與聚秀橋北坡相接,西坡與溪岸道路貫通。三步兩爿橋是鳳橋鎮(zhèn)重要歷史建筑,造型獨特,構造牢……[詳細]
67、南星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星橋
  南星橋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鳳橋鎮(zhèn)新篁社區(qū)新篁小學東側,原名新橋,為磚橋,明末已有。據明崇禎《嘉興縣志》卷三《橋梁》載:明末已有。至清乾隆年間,橋已坍。嘉慶五年(1800),張鎮(zhèn)(字起也)等七名里人同募重建,改建成石橋。東西橫跨丁谿,系七孔梁式石板橋,全長34.7米,寬2.76米,凈跨20.4米,距水面高3.8米。橋面南北兩側石護欄齊全,有望柱6對,天磐石8個。南北橋首有“南星橋”額(張廷濟題),又題有南石欄額:“壽紀光華”,北石欄額:“文昌朗照”。橋中孔東側橋柱(由五塊條形石并列而成)靠南一塊刻文字一段:“大清嘉慶五年,歲在庚申正月穀旦。張起也、曹宏芳、戴盈科、陸蒼佩、張駕虹、陸在川、張德容同募建南星石橋。張廷濟書!庇袠蚵,南為:“虹跨珣谿槜李紀春秋勝地,龍迎秦嶺里仁標吳越名鄉(xiāng)”,北為:“山色云浮澉乍浦百峰拱秀,波光銀涌漢魏塘兩水安瀾”。南星橋紀年明確,規(guī)模較大,造型美觀,保存尚好,是當地重……[詳細]
嘉興絹紡廠老廠區(qū)
  嘉興絹紡廠老廠區(qū)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南湖街道南湖社區(qū)南湖東畔,東界紡工路,西連南湖路,南臨嘉興南湖中學,北靠浙江省武警總隊醫(yī)院。始建于民國10年(1921),前身為緯成股份有限公司嘉興裕嘉分廠,現已改制,更名為浙江金鷹絹麻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全廠總占地面積310畝,總建筑面積14018平方米(截止1988年底)。全廠設八個生產車間(精練、制綿、粗紡、精紡、織綢、抽絲、漂練、化紡、機動),本次建議保護的為精練、精紡、漂練、粗紡,制綿車間,技術科、轉干品倉庫、幼兒園和大辦公室,總占地面積約4600平方米。其中,五個車間為磚混結構,技術科、轉干品倉庫、幼兒園和大辦公室為磚木結構,外墻砌青磚。嘉興絹紡廠舊址是嘉興目前保存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近現代工業(yè)建筑群,亦是建國后嘉興最老的五大國營企業(yè)之一,經歷了民族資本、日偽經營、官僚資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迂回曲折、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對于研究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尤……[詳細]
69、云岫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岫庵
  云岫庵座落在鷹窠頂山腰,海拔150米,庵名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名句,形象地點出了云岫庵世外桃源的意境。云岫庵始建于北宋建隆年間初,建庵伊始,即供奉觀音大仕。一千多年來,庵曾五廢五興,明代中葉為鼎盛期。當時普陀山屢遭倭亂,曾有僧尼渡海前來避難。民間傳說,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普陀,因香火旺盛,日夜難以安靜。于是,聽從龍女獻計,于晚上跨海來此休息,后因走漏消息,善男信女聞風而來,故云岫庵有“夜普陀”之稱。1993年,海鹽縣人政府批準云岫庵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庵重獲新生,F有殿宇73間,占地11畝,1993年,省宗教事務局正式批準云岫庵為宗教活動場所,趙樸初為云岫庵題額。現庵內有“雪竇泉”,水質甘冽,四季不竭,烹茗最佳。地址:嘉興市海鹽縣澉浦鎮(zhèn)南北湖風景區(qū)(近鷹窠頂山腰)類型:古跡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門票信息:門市價:10.0元南北湖景區(qū)門票80元,云……[詳細]
西水驛碑
  西水驛碑位于嘉興市區(qū)斜西街西端環(huán)城西路西側、京杭運河環(huán)城段東岸。坐西朝東。據《嘉興市志》記載,嘉興地處要沖,“南通八閩,北連三吳,旁及江右”,驛站建立較早。唐貞觀二十三年(649),于嘉興城西門建安運站,至宋發(fā)展為嘉驛站。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嘉興路水驛站。明初稱西驛站,后屢毀屢建,宣德年間重修,萬歷七年(1579),擴建起廳堂廨舍。清康熙十一年(1671),重建西水站,成為排班鳴炮,迎送過往官員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建師暉亭,以迎候乘驛命官員和外國使臣。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西水驛設施之完善,傳遞、招待功能之齊全,反映出嘉興城當時的繁華景象。1998年于西麗橋東堍建筑墻體內發(fā)現元至元五年(1268)嘉興路重建西水驛站時所刻碑石。碑高2.14米,寬1.06米,厚0.27米,碑文共21行,每行37字。碑額為“嘉興路重建水驛記”。1999年,就地新建西驛亭,碑石立于亭中。2……[詳細]
馬廄廟大橋
  馬廄廟大橋位于平湖市曹橋街道馬廄村,南北跨于趙涇港上。明代已有記載,民國十八年(1929)重建。三孔石拱橋,全長39米,寬3.1米,中孔矢高5.2米,拱跨10.1米,邊孔矢高2.8米,拱跨6米。石橋采用薄墩連拱技術,拱券為縱聯分節(jié)并列砌置,南北各有石階37級。設條石欄板和方形素面望柱,石橋最高處欄板設計成靠背式,既加固了橋身又便于行人憩坐。欄板石和望柱與地栿之間以鐵質構件鉚合,構件間澆以糯米汁。石橋正中千斤石浮雕漩渦紋。有橋柱聯4對,西側邊“揚帆東駛檉聯三泖口,驅車南望遙指九峰巔”,中間“南狩渡景公廟貌至今稱馬廄,西區(qū)沿大易塘名終古屬趙涇”;東側邊“半月偃趙涇五坊門戶,長虹環(huán)馬廄三縣交通”,中間“隔岸拱星樞南望海沙北通漢水,橫塘澄月影東連澤浦西溯硤川”。東側券臉石上端刻“馬廄廟大石橋民國十八年春里人重建”題記,西側券臉石刻“馬廄廟大橋”。中孔券板石下端刻有捐錢修橋人姓氏和捐錢數。2011年……[詳細]
72、長安閘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安閘
  長安閘包括上閘、中閘、下閘、水澳和長安壩。是中國大運河上的重要水利樞紐工程,長安閘始建于唐代,北宋形成復式澳閘。長安閘是宋代江南運河交通和軍事上的重要樞紐,是大型船舶平穩(wěn)順利進出上下河的重要水工設施(上下河水位高差1.5-2.0米)。水澳分為上澳和下澳,是為上閘室和下閘室輸送水、儲存水、水量循環(huán)利用的大型水塘。據考古發(fā)掘表明,現殘存遺址為南宋時期。長安壩,即老壩,建于元至正七(1347)年,用人、畜力量拔船過壩,進出上下河,是現在長安鎮(zhèn)拖船壩的前身,清中期后逐漸廢棄,現僅存遺跡,F存文物本體除宋堰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三閘、元壩(老壩)均能確認其位置,基本格局尚存,F各閘均改建為閘橋,閘墻閘門柱都有保存,上澳澳口經考古發(fā)掘已確認。長安閘是江南運河重要的水利水運工程遺產,首創(chuàng)運河閘澳制,達到平穩(wěn)航道、節(jié)約水量、水量循環(huán)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是反映運河水利設施發(fā)展和運河河道變遷的重要實物。也是現存……[詳細]
73、瓶山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瓶山
  瓶山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街道瓶山社區(qū)中山東路,占地2000平方米,海拔約15米。傳宋代此處設酒務署,堆放盛器,后棄之成崗,故稱瓶山。登山可瞰市容全貌,冬雪之際,滿山銀妝,有“瓶山積雪”之稱,是嘉禾八景之一。民國初年收為公產,民國七年(1918)將南湖煙雨樓中八詠亭移至山上(后毀,今重建)以增景色,山上還有一亭名為“月波樓”。建國后,瓶山辟為公園,山南腳下立一石坊,額“瓶山”,山上樹木蔥郁,供群眾休閑,市人防指揮部亦設此處。人防工程中曾出土大量“韓瓶”。瓶山南麓有靈光井,為明朝兵部尚書項忠遺建,因臨近靈光坊而得名。井直徑36厘米,井圈高50厘米,外圈為正八邊形,內圈呈圓形,井內口小底大,呈圓臺狀,井壁用青磚平砌。1988年,為保護靈光井,嘉興市政府修石亭罩于井上,并于井旁立石碑告示后人。嘉興境內一馬平川,瓶山憑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歷來備受文人雅士推崇,是嘉興名勝之地,有較高的歷史價值。19……[詳細]
鹽官海塘及海神廟
  鹽官海塘位于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zhèn)南門外,南瀕錢塘江,以防錢塘江潮患而筑。海塘以占鰲塔為中心,全長1100米,塘面寬10米,總面積11000平方米,屬海寧海塘中歷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其始建年代無考,乾隆元年(1736年)始筑魚鱗石塘,乾隆二年(1737年),鹽官南門外繞城魚鱗石塘告竣,現存的鹽官海塘便是那時修筑的。塘采用上等條石以鐵鋦和鐵錠固定,背水面填土加厚,斷面呈梯形。鹽官海塘上,有天風海濤亭、占鰲塔、中山亭及鎮(zhèn)海塘鐵牛等諸形勝,并是觀海寧潮的駐足佳地。海神廟俗稱“廟宮”,位于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zhèn)春熙路150號。清雍正八年(1730年)始建,占地四十余畝,分南北向三條軸線,中軸線上有山門、儀門、正殿、御碑亭和寢殿,各殿之間以石筑甬道相接。東西兩軸有天后宮、雷神殿、水仙閣、齋廳、道院及亭臺池軒等建筑。山門前有石筑廣場,有石獅一地、旗桿石二方、跨街石坊二座。前臨河,河承慶成橋,橋南有草場……[詳細]
民國綏靖司令部營房舊址
  民國綏靖司令部營房舊址位于嘉興市南湖區(qū)建設街道紫陽社區(qū)榮軍醫(yī)院子城垣內。民國三年(1914),子城垣內建筑被改建為浙軍第二十一團營房,俗稱“西大營”。1937年,日軍占領嘉興,“西大營”毀于炮火。1938年,偽國民政府在此建“綏靖司令部”,大小營房20多幢,均為日式建筑,現保存四幢?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在此駐扎軍隊,復稱“西大營”,后國民黨裁軍,蔣經國為籠絡復員軍人,將此處改建為青年中學,繼續(xù)訓練青年軍。西北側兩間二層樓房(現榮軍醫(yī)院住院部1號、2號樓),為日軍占領嘉興時建;東南側兩間平房(靠南1間29號樓現為理發(fā)店,靠東1間27號樓現為傷殘軍人宿舍),為日軍投降后建?偨ㄖ嫉孛娣e3831.5平方米,均為磚混結構,屋頂為硬山頂,墻體為青磚砌筑。其中29號樓還保留有一排取暖用壁爐煙囪。這批營房見證了抗日戰(zhàn)爭及嘉興各個重要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是日軍侵華的有力物證,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10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