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性色,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99啪,黄色亚洲一区网站入口,国产裸体裸拍在线观看,校花高潮喷水视频,天天操,天天摸,天天搞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宜春市旅游

宜春市文物古跡介紹

靖安寶峰寺
  寶峰寺千年古剎寶峰寺位于寶峰鎮(zhèn)寶珠峰下,始建于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9年),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宣宗賜“寶峰”匾額而得名。寶峰寺是禪宗八祖馬祖道一-的重要道場,馬祖真身舍利歸骨之地,原宋代所建舍利塔仍保存完好,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寶峰寺占地700多畝,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分前后五進,東西兩院,恢宏壯觀,禪意深遠,是江西省佛教文化中心、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全國禪宗樣板寺院。寶峰寺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一誠大師親任方丈,江西省佛學院亦設于此,該寺以傳播禪宗要義為-要旨,是國內難得的禪宗純修行寺院,其每月一期舉辦的大型公益講座《寶峰講堂》,主講者均為國內外一流大學、知名學術機構的鴻學大儒,已成為國內禪宗、國學方面的名牌性公益講座。千年古剎寶峰寺,是江西境內建筑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禪宗寺院,占地面積476畝,其中建筑面積三萬平方米。稱為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全國禪宗樣板寺院。寶峰寺建于唐朝天寶年……[詳細]
2、洞山禪林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山禪林
  洞山是中國佛教曹洞宗祖庭,天下舉宗,曹洞宗弟子遍及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朝鮮利嚴等和尚在洞山長住,使曹洞佛法徒入日本及朝鮮,F(xiàn)在,曹洞弟子在日本就有千萬之眾,良價大師(公元835年)創(chuàng)立的曹洞佛法,傳揚世界,良價于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懿宗敕以“悟本禪師”法號,圓寂后敕建“慧覺寶塔”建于洞山后山。洞山,不但是佛教曹洞宗祖庭,且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自然生態(tài)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景區(qū)原始森林內,古木參天、藤蔓環(huán)繞、獸走鳥躍、鳴泉飛瀑,景致美不勝收。景點20余處,有普利寺、價祖塔、蘇轍詩石刻、木魚石、七仙橋、千年羅漢松、石上楠、逢渠橋及夜舍山、紅米堝塔林、牛頭山塔林、經坑塔林等多處佛塔林,雄偉的山門有已故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撲初老先生親題“洞山禪林”四個金字,洞山山清水美,代代出佳人,畫壁娘娘沐洞山溪泉,如芙蓉出水,深得皇帝寵幸,因此,洞山溪泉被譽為美容之神水。君到洞山來,看佛光、沐……[詳細]
3、閣皂山 AA
閣皂山
  道教名山——閣皂山,又名閣山,海拔802.7米,位于市境東南隅,雄峙贛江東岸,蟠衍200公里,成為樟樹碧嶂。山名肇見于東漢。宋代以來,即有“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館”的譽稱。東漢建安七年(202)著名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在此山建“臥云庵”,筑壇立灶,“九轉金丹”,尊稱樟樹藥業(yè)之祖。唐儀鳳年間(676-678)朝廷賜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到宋代進入鼎盛時期,與金陵(今南京)茅山、廣信(今貴溪)龍虎山并稱為天下三大名山。[引路松]也叫唐松引路,位于福地景區(qū)登山公路東側,高聳路旁,恰似給游人指點路途,故稱引路松;它們又像一對孿生姐妹,婷婷玉立于道旁迎送登山客人,故又名姐妹迎客松。古志記載其皆為唐宋物,經考證確定為千年古松,已載入《中國古樹志》。現(xiàn)仍枝繁葉茂,其中一株頂側枝上有片針葉特別茂密,遠看像鳥巢,北宋陳孟陽詠閤皂山詩中就有松巢空見鶴飛翔句。傳說松巢晚上會發(fā)出縷縷紅光,有緣者見之沿……[詳細]
銅鼓縣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為銅鼓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般~鼓石”石刻,是我縣最聞名的石刻,我縣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聞名。據《義寧州志》載:“銅鼓石在武鄉(xiāng)二十四都,屹立數丈,形如銅鼓,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石中有聲,疑以為怪,揮劍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劍劈,縣諸石屹矗,森若列載,故因其勝而建官司馬。”“試劍”石刻,明末隆慶年鄧子龍書,與“銅鼓石”同一石體,又名“試劍”,下則署“武橋”二字,為鄧子龍之別號!芭酥苓^化”石刻,與“銅鼓石”同一石體,明末鄧子龍書,是我縣重要石刻之一!芭酥苓^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撫潘季馴,巡道周思敬派鄱陽守備鄧子龍到贛西邊陲,鎮(zhèn)壓了李大鑾農民起義之后,銅鼓地境才開化了,為表現(xiàn)潘周的功滿,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過化”四字。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與起義農民的一次浴血博斗,說明銅鼓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班囎育堖^銅鼓石石刻詩”石刻,明萬歷五年(1577年)鄧子龍書……[詳細]
景賢賈氏宗祠
  景賢賈家古村依山傍水,村內古巷道縱橫交錯,路面皆用青磚、麻石鋪設,深深的車轍印痕是賈家村滄桑歷史的見證。古村排水系統(tǒng)科學合理,沿用至今,村內散布著12口水塘,用以調蓄雨水、吞吐淤泥。古建筑歷史悠久,庵、堂、祠、寺、觀、書院遍布于古村內外,抬轎、神龕、匾額、古陶瓷、木質家具等文物眾多,七級玉塔矗立于古村前的田野上。 稱賈家為現(xiàn)實中的“榮國府”,是說賈家的官宦發(fā)達。對此,從村民口口相傳的一個掌故可以說明:因為賈信身為朝廷要員,與皇室關系密切,賈信的父親賈季良在入宮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只會跪拜男性的皇室成員,而拒絕向女子跪拜,理由是“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怎肯低頭拜婦人?”以顯示自己的不尋常。 當然,對于這種說法常人只當傳聞一聽了之,不過賈家古村至今還保留著明顯的官宦建筑風格,依然可以印證這一點!耙舱且驗橘Z家村在外任官的人多,回來以后所建房子風格多變,甚至含有皇宮建筑的元素!眲⒔鸪烧f。 最有代……[詳細]
6、百丈禪寺
百丈禪寺
  百丈禪寺及中國佛教禪守“天下清規(guī)”發(fā)祥地,座落于有“仙源靈境”之譽的江西奉新百丈山,到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唐代禪宗巨匠懷海在此住持禪法20年,為中國佛教禪宗作出了四大貢獻:一脫離律寺,別立禪居;二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大興農禪之風;三整飭戒行,創(chuàng)立禪門宗規(guī);四禪精慧稈,永續(xù)禪薪。特別是撰修“詔天下僧悉依此而行”的禪門宗規(guī)(即天下清規(guī)或百丈清規(guī))而聲名大振奮,引來無數禪學之人,曾出現(xiàn)“三寺五廟四十八庵”之盛況。“百丈清規(guī)”的制定,推動了佛教職工禪宗的發(fā)展與興盛,奠定了百丈寺禪宗祖庭的地位,歷代皇帝對百丈寺都有敕封或敕建,這一切使百丈寺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百丈寺代有高僧,唐代有黃檗希運、溈山靈佑、惟政,五代有明照安(韓國人),宋代有道恒、道震、智映、凈悟、以棲等,元代有大昕、德輝,明代有明雪,清代有云堂、德清、石蘭等。唐宣宗亦曾于此避禍當沙彌,并留下著名佳句:“溪漳豈能得住,終歸大……[詳細]
7、萬載城隍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載城隍廟
  城隍廟 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丞馮厚禮以紅巾劉仁舊居改建,座落在康樂街道龍河東岸集賢坊(今仿古街),永樂年間毀。正統(tǒng)10年(1445年)縣丞周濟重建。景泰三年(1452年)典史朱選修葺,弘治年間(1488~1505年)頹廢,知縣張文謀復新。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辛潤出資重建,前殿后寢,東西兩廊,中外二門,規(guī)制略如縣衙,教諭朱憲曾撰文褒美。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邑人又3次捐資修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拓基重修,添建頭門外站亭兩廊。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進攻縣城,與官軍交戰(zhàn),廟毀。咸豐八年(1858年),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九年(1870年)合縣紳民迭次修復。新中國成立后的“0”期間,破除迷信菩薩盡毀。1997年捐資重修,現(xiàn)名萬佛寺。該寺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古樸典雅,五進大殿,青墻灰瓦,雕……[詳細]
馬祖塔亭
  馬祖塔亭馬祖塔亭坐落在靖安縣寶峰鎮(zhèn)寶峰禪寺后面,為中國佛教禪宗南天八祖馬祖道一而建造。唐貞元四年(788年)正月,馬祖80歲時率弟子登建昌石門山(今靖安寶峰),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遂對隨行弟子曰:“吾朽質之日,歸骨于此”。同年二月初一圓寂。弟子遵其囑,奉靈骨舍利藏于寺后窖中。唐貞元七年(791年),德宗李適派左仆射同平章事權德輿來到建昌石門山內為保存馬祖靈骨舍利而造塔,權親撰塔銘。元和八年(813年)憲宗李純賜馬祖謚號為“大寂禪師”,塔號為“大莊嚴”。大中四年(850年),宣宗李沈令江西觀察使裴休重修馬祖塔,并敕賜塔額為“寶峰”,故寺亦易名為“寶峰禪寺”。后又有人建木亭以護衛(wèi)。宋元豐八年(1085年),又重新建造石亭以護之。亭高5.5米,深5.17米,六柱六角寶蓋式頂,全身用花崗石為材料榫接而成。檐首六角均有昂首龍頭石雕。亭外用十二塊扇形石板覆蓋,內頂上方呈南北方向架著一根粗壯主石梁,……[詳細]
豐城雷氏宗祠
  蕉坑鄉(xiāng)曲源村的“雷氏宗祠”便“隱居”于此,完好地保存280余年之久。宗祠為坊祠相連結構,面闊13.8米,進深32.8米,占地面積約453平方米,采用磚、石、木結構建成,略偏西南方向。前坊為磚石結構,八字門樓,三檐,高約8米,頂部為雕花彩繪磚瓦斗拱,樓式防雨頂。坊正中上部刻“恩榮”二字,中橫刻“物華天寶”四字,下橫刻“雙龍世家”四字牌額。坊門兩側為弧形八字門墻。坊背門上墻面繪水墨魁星點斗畫,高約1米,現(xiàn)仍依稀可辨。坊與祠之間庭院兩旁各對稱置兩抱鼓石及兩旗桿石,祠門上 書-“雷氏宗祠”四個大字,四周為磚石圍墻。祠內為二進一天井,中廳柱為磚砌,梁為抬梁式,兩側為穿斗式。祠內廳墻兩側有斗書“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字體剛勁挺拔,令人敬畏和震撼,墻中嵌鑲對聯(lián)一幅,上聯(lián)為“劍水躍雙龍發(fā)祥在昔猗歟天寶物華千尋紫氣沖牛斗”,下聯(lián)為“杯峰環(huán)九曲聚族于斯允矣地靈人杰五色文章耀幾筵”。該聯(lián)為當地雅士蔣曼文所題。另在……[詳細]
10、宜豐崇文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豐崇文塔
  崇文塔,位于宜豐南屏公園最東端耶溪之濱、綠秀山尾。此塔非佛教寺院之藏經塔或貯舍利之塔,乃為崇文而建。明天啟六年(1626)創(chuàng)基,崇禎四年(1631)建第2層,十三年(1640)建第3層,清康熙元年(1662)建第4、5層,康熙五十六年(1717)方續(xù)建第6、7兩層,歷時91年始合尖。乾隆四十年(1775),改磚剎為瓷剎。崇文塔,嘉慶二年(1797)又改瓷剎為銅剎,光緒十九年(1893)重修。崇文塔,塔為七層八面,樓閣式。磚石結構,以桐油石灰為粘合物。塔體里外都施白堊。塔高45.5米,每兩層間有腰檐與平臺,腰檐面為斜坡溜水,下部作鋸齒迭澀和仿木椽頭。平臺面敷石板,下部作鋸齒迭澀,第l、2層間與2、3層間的平臺下無迭澀,只作斜面,石板下置龍紋瓦當和風紋滴水。崇文塔,底層外對徑8米,內室對徑4.3米。從第2層起逐級收分。第7層外徑6.5米,內室對徑3.2米。收分比為1:0.035。底層南、北、西……[詳細]
11、宜豐廣福寺
宜豐廣福寺
  進入宜豐縣城,來到南屏公園右側大約40米遠,就是著名的廣福寺,廣福寺是宜豐曹洞祖庭的下院。廣福寺門樓熠熠生輝,門柱外的上聯(lián):皓月麗天川川現(xiàn);下聯(lián):-墜地顆顆圓。透射出佛法的博大精深。進入門樓是廣福寺的前庭,兩邊的對聯(lián)道出了佛教的真諦:橫批:普渡眾生上聯(lián):北岸觀潮救苦救難盼諸孽回頭是岸;下聯(lián):南海觀音大慈大悲保眾生脫離苦海。彌勒菩薩(梵文Maitre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觀世音,梵名Avalokites/vara ,音譯阿縛盧枳低濕伐羅。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愿之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現(xiàn)音聲菩薩、窺音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詳細]
萬載文明塔
  文明塔位于城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監(jiān)生易瓊等捐建。道光五年(1825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易瓊后裔先后重修。塔身由磚石砌成,通高約30米,共7層。下6層為六角形(底層為基座),最上一層為圓柱形,層與層相接處有腰檐挑出;7層之上是灰色圓錐形寶蓋,蓋上壘有塔剎。塔座開有兩門,一門朝北偏西,一門朝東偏南,門高1.8米;第2層至第6層均設有6道拱門,其中4道假門;塔內底層東側嵌有一方石碑,上刻陽文楷書“光緒十八年歲壬辰春月立,易瓊公后裔重修”。1983年初夏,縣人民政府撥款整修,將塔內木梯改為鐵梯。1998年縣人民政府對文明塔進行了裝修,在塔的各個角上裝鈴鐺,塔基四周配有燈光設施,并將塔身漆成米黃色,被列為縣城實施的10個形象工程之一。此次裝修,由縣電力總公司捐資18萬元,南昌江西藝風多媒體技術有限公司負責設計裝修。2004年8月6日,縣人民政府對該塔又進行了仿古裝修,先對塔身整……[詳細]
老虎墩遺址
  老虎墩遺址位于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zhèn)中港村,是一處典型的土墩遺址,高出周圍稻田約2~3米,現(xiàn)存面積約4300平方米。遺址于2007年發(fā)現(xiàn)。2009~2011年秋冬,對遺址展開三次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共計1241平方米,揭示了遺址從新石器中期到明代的豐富內涵,包括新石器晚期墓葬121座、漢晉墓葬8座、灰坑83個,祭祀坑32個,房址8處和道路1條,出土大量遺物。老虎墩新石器時代遺存最為豐富重要,可分為四期,其中第一、三、四期遺存均可明確為新的文化類型,第二期遺存與樊城堆文化、薛家崗文化鄭家坳類型關系密切。第一期,距今8000~7600年左右,遺跡有少量房址、道路和灰坑,出土大量陶器和少量石器,陶器器類有凹折沿釜、高領罐、雙耳罐、圈足盤等,見有少量彩陶。第二至四期,距今4600~3800年左右,為新石器晚期遺存,遺跡以高臺墓葬為主,見有少量有房子、灰坑等,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少量玉器。周代見有少量房……[詳細]
14、鄧子龍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子龍墓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豐城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江西省豐城市城東南部30公里杜市茂溪獅子鄧家村前“落星橋”地,即鄧子龍世居故里,前有塔水通過。墓葬為磚石壘砌,水泥鋪蓋而成,高2.5米,長8米,寬6米,樹立有“愛國將軍鄧子龍”墓碑、大理石保護標志及青石刻說明牌,刻有鄧子龍將軍生平事跡簡介和保護范圍說明文字,并建立墓葬“四有”檔案。墓圍外面積劃定966平方米為保護范圍管理,1998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確定墓圍外延30米為建設控制保護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鄧子龍(1531-1598),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市鎮(zhèn)鄧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將。祖父鄧元為宋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官授“中憲大夫”。鄧子龍,精通天文地理,善騎射,能詩詞,工于書法。26歲那年,他借故鄉(xiāng)劍氣典故賦《磨劍口古》一首:“磨就霜鋒膽氣雄,神光長射斗牛中。張華去后無消息,千百年來起臥龍”,……[詳細]
國字山墓群
  國字山墓群位于江西省樟樹市大橋街道辦事處彭澤村委會洪光塘自然村西南,位于大姑山北坡余脈土崗上,贛江東岸的丘陵山地的西側邊緣地帶,在其正東約200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筑衛(wèi)城遺址,國字山墓群屬于筑衛(wèi)城遺址保護范圍之內。國字山墓群是因盜墓所發(fā)現(xiàn)的。2013年9月12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樟樹市博物館隨即組織人員對國字山一號墓進行了初步鉆探,可以初步判斷為一座大型古代墓葬,時代為春秋至戰(zhàn)國。為了對筑衛(wèi)城遺址國字山墓群進一步了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于2014年到2018年年連續(xù)對國字山周邊區(qū)域進行了系統(tǒng)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了四座大型墓葬(編號M1-M4)及其附屬設施等遺跡等,并對其中的M1和M3進行了考古發(fā)掘。考古勘探顯示,國字山墓群均為雙斜坡短墓道中字形豎穴土坑墓,-有方形或圓形圍溝(兆溝),圍溝上有過道相連接,有單獨墓園,墓園內還有外藏坑。正在發(fā)掘的一號墓面積達到230平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