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是紀念和祭祀我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先師廟、先圣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家活動的場所。
明清時期的淮安,作為九省通衢之地,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空前。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文化體系亦相當興旺發(fā)達,尊師重教、讀書向?qū)W蔚然成風。清江文廟幾經(jīng)變遷,也反映出了淮安重視教育的歷史。
明嘉靖九年(1530)工部主事邵經(jīng)濟建崇景堂于清江浦漕廠署之左。嘉靖二十一年,工部主事葉選建文景堂、省軒及諸生號房,置祭田。隆慶六年(1572)工部主事龔廷璧修文廟。萬歷五年(1577)工部主事張譽增建大觀樓。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沈孝征、主事魏時應建文昌樓、鐘樓。四十二年,工部主事王蒞重建先師殿、尊德堂。天啟六年(1626)工部主事顧元鏡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四齋,斯文在斯坊。是年于地租銀內(nèi),給修理銀五兩;又丁祭銀六兩,營繕所承繕辦有碑。崇禎六年(1633)工部主事趙光汴修。
順治六年(1649)漕廠工部主事張安茂重修有碑;十八年漕運總督蔡士英命船政同知孔貞來建兩廡齋房(時春秋二祭,以船政同知主其事,河督嗍望行禮,略如祀學宮之儀)?滴跏辏1677)總河靳輔重建先師殿、文會堂及東西兩廡,移建文昌殿于文會堂之左,戟門周垣逾年而成。二十三年淮徐道常恩重建尊德堂于文會堂之右;建欞星門、濬泮池,植桃柳。三十七年總河于成龍奏改稱文廟(時移山陽訓導一員駐此,也稱山陽學宮);雍正三年(1725)里河同知白鐘山建靳公祠于戟門之右,建更衣廳于戟門之左,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
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為清河縣學宮(時清江浦,更隸清河縣,移縣之冊曰:清江學宮)。四十二年河道總督薩載重修;道光三年(1823)河道總督黎世序率其屬及邑人重建清河縣學宮,移向正南,兩年告成。
咸豐十年(1860)豫逆毀大成殿;同治四年(1865)漕運總督吳棠重建大成殿,并將舊址毀者而大修之。
同治十一年(1872),漕運總督文彬修建尊經(jīng)閣五楹,左右齋房十楹。新廟之制大成殿九楹,龍脊魚尾、飛檐發(fā)角,覆以黃瓦,崇臺四周臺高三尺五寸,列楹二十有四,其前為月臺,廣周以石欄,其前為甬道。左為東廡、右為西廡,凡有十四楹。大成門三楹,朱漆金鋪,為門者三,凡出入由左扉。神庫在大成門之左;燎爐在大成門之右;名宦祠在大成門之東;鄉(xiāng)賢祠在大成門之西;更衣廳在大成門外之左;忠孝祠在大成門外之右。泮池在大成門之前,環(huán)橋三在泮池之上,其南為欞星門;明倫堂在大成殿之后;東齋在明倫堂前之左;西齋在明倫堂前之右;崇圣殿在明倫堂之后,兼崇臺四周,東西列楹聯(lián)十有二,其后為尊經(jīng)閣。
欞星門之西為黎公祠。按咸豐《清河縣志》云:“學宮告成。而黎公世序即故,建是以報功也。”外泮池在欞星門之前,環(huán)而東西皆有石欄,其南為映壁,其左右皆有坊,坊外樹柵?情w在學宮東南角,有繚垣圍閣附于學宮內(nèi);教諭宅院在明倫堂之東,儒學大門南出當欞星門之左;訓導宅在明倫堂之西,小門西出。
清河學宮的學田
明代隆慶六年(1572),工部主事龔廷璧修清江文廟。清代乾隆二十六年,改為清河縣學宮。清河學宮有新舊學田,在三里溝等處。
所謂學田,是指書院和州縣官辦學校所用的田地,是我國封建社會學校教育的經(jīng)濟支柱。設學田以贍學的制度,創(chuàng)始于宋代,此后,一直延續(xù)到清朝。
清河學宮的舊學田,一在三里溝。草蕩64頃80畝。明嘉靖三十八年,清河知縣郭琳置仲汝孝記曰:“清河之創(chuàng)有學田,蓋六十余年,于茲茲矣。嘉靖季年人文蔚起,丁文。ǘ∈棵溃┮砸盐创罂煜,郭侯慨然興起,是歲以草蕩一區(qū)為學田。隆慶、萬歷間學田為壑,近三十年未幾。河泊效靈地,道獻瑞土,見如昔。居民盜其利者,占而據(jù)之。屢議請復也,豪猾為梗。楊侯長春來牧斯邑,惻然曰學田雖堙,縣乘可據(jù),其親覆其地,按志而經(jīng)畫之復也,兼以修宮是此地也。在三里溝,廣三里,長四里,計地六十四頃八十畝,且荒野,歷難耕種,歲可獲草租若干金。草視水之大小為有無租,亦草之盛衰為增耗。雖物不加多,而利賴實遠學宮之漏,特記其事,天啟元年正月!保ㄒ姟豆饩w丙子清河縣志》)
舊學田還有一處在山陽縣東燕家社,計田二十頃;康熙三十一年河督靳輔捐置以三分之二修葺龍亭、文廟丁祭之用;嘉慶中河督吳敬施入普應寺;道光六年河督嚴烺議撥給而未果。
舊學田還有一處在舊縣馬麻橋,計田七十余畝;雍正五年教諭馮為桐、訓導吳嵩置東西具至民田、南至官溝。另有一處在包家河,田跨漁溝、金城兩鎮(zhèn),約長四十余丈。自乾隆四十二年評定,嘉慶二十三年知縣胡棠勘出42頃16畝2分9厘;道光二十八年,知縣劉于昌復勘,自包家河頭至七孔橋至金城二丘交界,約長12里有奇。計田725頃50余畝,較舊額多5頃40畝,仍歸種戶完租,案懸未結(jié)。以上學田由于同治二年清理后,一半撥為書院經(jīng)費田。
新學田,一在洪澤湖新灘,田90頃。一在湖灘字紙局,3頃27畝2分4厘。以上二宗系照案開載,未除堙廢故與灘田租冊不符。一在天然引河附近,9頃98畝零;一在中河清汛鳳凰咀6頃84畝零;一在學宮附近民房基地65畝零。以上皆同治三年撥定。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各國也有很大影響,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啟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后乃定居魯國陬…… 孔子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